粮票“望闻问切”来辨伪

随着粮票收藏的升温,与其他收藏品中发生的情况一样,随之出现了假票。这里不妨采用中医看病的形式“望闻问切”来辨伪。

  随着粮票收藏的升温,与其他收藏品中发生的情况一样,随之出现了假票。这里不妨采用中医看病的形式“望闻问切”来辨伪。

  “望”。就是对票品实物进行直接的观察。主要观察其纸张、颜色、图案、印刷、版别、字体、品相等。粮票曾经起着特殊作用,其从设计、纸张选择、印刷、发放、管理、回收等程序都是非常严格的,受到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带有时代特色。如早期粮票显得较为简陋、粗糙和单调,再加其收藏价值较高,故被作伪的可能性较大。对中后期票来说,由于印刷材质与工艺水平的提高,被作伪的可能性相对减弱,一部分粮票还带有水印或暗记,这样更增强了防伪的功能。现代造假多以电脑激光制版印刷,工艺较高,但其当初的纸张难以复制;一但遇到没有见过的臆造套票,多以全新品相或作旧手法出现,当特别注意。

  “闻”。对于大多数粮票来说,都是使用过的流通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或在库房保存中,在票面上形成一种纸张发潮或油墨年久的特殊气味,这与新印刷的作假粮票具有的明显油墨香味,是完全不同的。伪票为了更接近真票,用烟熏,酱油、醋等浸泡,或用油手搓揉等卑劣手段使品相变差,但我们通过“闻”,就能发现其颜色、味道的问题所在。

  “问”。在收藏品交流市场中,找老牌店铺,通常他们的信誉较高,询问粮商获取藏品来路等相关知识,尽量别在街边地摊上购买。

  “切”。要对打算收藏的粮票的各个方面做较为全面的了解。不论是从外观还是内在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如纸张、文字、图案、流通情况、使用方法、发放对象、是否已销毁、存世量等等,要以一个收藏者应该具备的研究者的身份去认识鉴别。目前网上收藏类网站不少,如“票证信息网”,可以查对真票品的图录情况,以及各类打假信息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