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泉记——五铢钱的异品(陶五铢及其他)

在古代,以陶质钱币作为陪葬之用十分普遍,上海地区亦多发现。它们虽然不是流通货币,却是当时流通货币的象征。因此,通过这些陪葬用的陶质冥币,同样可以解决考古断代等问题。

      在马传德等著的《上海滩货币》中有一章《“乡土”钱币  源远流长——上海地区出土的陶质古钱币》,其中写到:

      在古代,以陶质钱币作为陪葬之用十分普遍,上海地区亦多发现。它们虽然不是流通货币,却是当时流通货币的象征。因此,通过这些陪葬用的陶质冥币,同样可以解决考古断代等问题。

      1959年,嘉定县外冈古墓葬出土 了陶质“郢爰”;青浦县骆驼墩墓葬在1959年曾出土过陶质“半两”钱,钱文为阴刻汉篆,与汉半两相同;1987年7月25日,青浦县重固镇福泉山古文化遗址曾发现自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一直到战国、汉、唐、宋代的众多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该处的汉墓出土了一些陶质“五铢”钱。其大小类汉五铢,直径2.4——2.6厘米、厚0.3——O。8厘米不等。素背,钱文“五铢”两字为篆书阴刻传形。据说出土时用簸箕装取,可见其数量之多。据说,福泉山遗址的汉墓里,除了出土陶五铢外,有的墓葬亦曾出土过陶半两,也有的墓葬还出土过陶质及釉陶质的麟趾金。五铢钱始铸于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麟趾金则在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才定名,从而说明这里的汉墓分属不同的历史阶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而最近几年有关资料中也有“陶半两”的介绍,如《南阳历史货币》介绍在南阳市瓦房庄汉冶遗址钱币中发现“另外还出土陶五铢I枚。两面均印有“五铢”二字,中央有方穿印痕,字迹模糊。此类陶质钱系冥币性质,南阳汉墓中多有发现”。

      在网络上也有陶五铢的照片,这种陶半两基本为灰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笔者在一位山西侯马的摊贩手中收集到几枚陶五铢钱,与以上发现的陶五铢不同,上面似乎带有黄绿色的陶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些陶釉五铢钱,穿口未开,而穿口上面似乎有纹饰。穿口上下方也有纹饰。

      在网络上只有汉代陶金饼照片,陶金饼的正式名称为“麟趾金”,这些陶金饼直径5厘米左右,制作还比较仿真,无论大小、外形均很接近真的汉代金饼。陶金饼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青黄釉、质地坚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收集的这些陶釉半两钱也是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青黄釉,质地坚硬,相互轻轻敲击,发出近似瓷片相互敲击的清脆声音。

      这些陶釉半两钱,直径约25毫米,郭厚约3.5毫米,为红陶,重量在2.3——3.1克之间,钱文为阳文。

      与这些陶釉半两钱同时收集到的是一枚奇特的五铢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钱重量约3.3克,直径约23毫米,而郭厚仅1.5毫米,钱面上,尤其钱面的外郭上可以看出明显的金质花纹,而背面,中间有一个方框,方框的右左也为“五铢”二字,方孔的上下为类似云型的纹饰,而背面的文字和纹饰极其纤细,文字、纹饰和表面的地章几乎在一个平面上,即不是阳文,也不是阴文,似乎为类似金错刀的错金工艺所成。

      此钱虽然小巧,但是制作工艺甚为复杂,似乎采用错金、泥金等工艺,方寸之间布局奇妙,采用对称的手法。应该为宫廷中的珍品。

      这些陶釉五铢与错金五铢是否来自同一窖藏,就不得而知了,而陶釉五铢也非一般粗质灰陶所比,也应该为有一定地位人所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