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铸造青钱的原因
2015-03-15 16:28:07 来源:藏瓷网 已浏览次

笔者收藏有一枚清代福建宝福局铸造的“乾隆通宝”小平钱(见图)。该钱铜质精良,直径24.5毫米,穿径5.5毫米,廓厚0.9毫米,重3.86克。正面“乾隆通宝”四字,“通”字为方头单点通,文字清晰,背面穿左右为满文“宝福”,字体较长。钱体呈青白色,一般人多称其为白铜钱。最近,笔者翻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在“钱法志”条目下见到一段记载:“乾隆五年,开福建鼓铸局(此为恢复重开,非始开,笔者注)……开局于省城,设炉八座,钱幕满文‘宝福’二字。每年二十四卯,铸青钱四万八千五百三十三串三百有奇。”可见,此枚乾隆宝福局铸钱应称为“青钱”。
青钱其实质地为铜、铅、锡合金。新版《辞源》说明:“以红铜五成,白铅四成一分半,黑铅六分半,锡二分四者配铸者,谓之青钱。”唐代有一种铜色青白的“开元通宝”青钱,精美厚重,超越常制,质量较好,有“青钱万选”之美誉。明代嘉靖年间出现了铜锌合金的黄铜质钱。由于铜锌合金的黄铜比铜铅锡合金的青铜更有优点,更适合作为铸钱材料,青铜钱铸造逐渐减少。明末、清初各朝铸钱都是黄铜质钱。但为什么清代乾隆年间又开始大铸“青钱”呢?笔者以为这与乾隆年间防止民间私毁制钱有关。
清朝币制主要实行银钱平行本位,白银与制钱同时流通,日常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官府虽规定白银一两换制钱1000文,但实际上银钱比价随行就市上下波动。乾隆初年始,因白银大幅跌价、富户囤积铜钱、民间毁钱铸铜器等原因,制钱对白银比价日益增昂。如乾隆七、八年间(1742—1743)福建省城福州钱价高涨,库平银一两仅兑换制钱750至770文不等。钱价增昂使私毁制钱有利可图。《清朝文献通考》记载,乾隆初年,制钱每文重一钱二分,千文约重8斤,而“民间黄铜一斤,其值大率二钱上下,以银一两二三钱易钱千文,毁为铜而鬻之,可得银一两六七钱。”毁钱一千即可获利白银四五钱。如果毁钱铸造为铜器出售,则利润更为丰厚。因此民间群起仿效,造成制钱紧缺,钱价更昂。
为防止民间私毁制钱,平抑钱价,两江总督那苏图最早提出恢复铸造“青钱”的建议。因为他发现江南流行钱文多为“青钱”而少“黄钱”,乃“始知青铜质脆,除铸镜外,不能打造别项器皿,故青钱无人销毁。”他还亲自动手做实验,证实从青铜中提取锡料所耗费用颇多,足以使毁钱制器者无利可图,因此建议清廷改铸“青钱”。此后还有浙江布政使张若震等人亦奏请改铸青钱。经内阁大学士九卿议准,清廷同意自乾隆五年(1740)始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和各省铸钱局一体改铸青钱。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民间将“青钱”再掺入一些纯铜熔铸后仍可以打造器皿。因此青钱仅改铸数年即不了了之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