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墩——古代最具个性化的坐具
2015-01-06 14:16:12 来源:家具中国 已浏览次
绣墩,又名鼓墩或坐墩,是中国古董家具——凳具家族中常用及最富有个性的坐具。
绣墩,又名鼓墩或坐墩,是中国古董家具——凳具家族中常用及最富有个性的坐具。
绣墩,因其上面常覆盖一方丝绣织物而得名,因其有鼓形,故又称其“鼓墩”。墩与凳同义。绣墩的历史非常悠久,其造型也多种多样。今天我们从传世的唐宋时期绘画中常常可以看到,文人雅士坐于绣墩之上的场景:围桌畅饮,谈笑风生,挥毫泼墨,怡情自乐。可见,绣墩一直是古人的居家必备坐具。大多数时候在与相知甚笃的友人交往的非正式场合中使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贾母与湘云、宝钗、林黛玉等众姐妹在大观园里品酒呤诗,“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鱼。”可见,绣墩是一种无靠背坐具,无须依靠,哪里需要就放哪里,十分方便。
据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到了唐代,受佛教莲台影响,唐代妇女坐具多做腰鼓式,称为“基台”或“荃蹄”。这些坐具在宫廷中使用,上覆盖绣帕一块,故又称“绣墩”,经宋代的沿袭,至明清,绣墩已成为一种坐具,为凳子中的佼佼者。
绣墩座面的形式多样,除圆形以外,有海棠、梅花、瓜棱、椭圆形,绣墩又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分,开光是指墩腰上尚有较大通透的光洞。开光有五开光、六开光。绣墩圈雕花精致:海棠、竹节、藤蔓栩栩如生,极富艺术感染力。
绣墩在明清两代较前代有所发展,明代绣墩在形体上较清代稍大,但和宋元时期的绣墩相比又相对小些。进入清代,绣墩除在造型上较明代为瘦而显秀雅外,还从传统圆形造型上派生出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和八角式等形式。
明清以来采用
紫檀木制成的绣墩,长期以来被视为极珍贵的文物,紫檀绣墩的较早形成是器身开光,两端小中间略大,吸收了古代花鼓的特点,在上下两头各做出弦纹一道,雕出象征鼓钉的钉帽,既美观又简朴。
现在民间遗存的红木坐墩大多为圆式,个别也有方形的。绣墩在明清家具制作三大流派“苏作”、“京作”和“广作”中都有制作,“京作”紫檀、花梨雕花绣墩尤其受到收藏者的青睐。“苏作”绣墩多仿花鼓形成。“京作”绣墩多看重纹饰和雕工,雕刻古代铜器花纹是“京作”的特点。明代多雕刻夔龙,螭虎纹;清代的绣墩没有了螭虎纹,但古铜器上的其他纹饰如蟠纹、夔凤纹、兽面纹、雷纹、蝉纹、勾卷纹相继出现。其组成的镂空纹饰,文静典雅,是当时清代绣墩的精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