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砚新辉:易砚鉴藏

易砚,也称奚砚、易水古砚,相传始于战国,成于唐代。千百年来,易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石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砚林中独树一帜。

易砚产于河北易县。易县古称易州,位于太行山与燕山山脉交汇处。易砚和皆出易州的易墨颇有渊源。宋晁贯之《墨经》载:“凡古人用墨,多自制造,故匠氏不显。唐之匠氏,唯闻祖敏。”祖敏,唐代制墨家,号济上,易州人。唐宋以来,历代制墨匠人多出自易州。相传,是继承了祖敏的制墨技术的奚超父子,在易水津水峪取易水研墨时,发现此地石质密实,色黑紫,夹斑纹,细腻似玉,于是采回雕刻成砚,人称“奚砚”。

易砚石料最初采于南易水南岸百林寺。这些砚石是名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石料上往往点缀着黄、白、绿等颜色的斑点、纹理,甚至暗紫、碧绿等不同色彩的页状叠积。所制砚台具备发墨、贮墨、润笔、励毫的特性。

易砚以色彩柔和著称。制砚师利用不同石材的色彩页层、斑纹,根据石料形状、石质等设计构思,巧用玉石工艺的“俏色”,因材施艺。从古至今,易砚制作技艺由简到繁,形制逐渐多样,题材日益丰富。制砚师综合采用平雕、透雕等手法,雕刻出山水、花卉、瓜果、人物、禽兽、鱼虫、名胜等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因而,易砚自唐宋以来成为宫廷贡品和传世名砚,受到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的珍爱。

古代易州文化发达,也战乱频发,因而易砚的发展历程也波澜起伏。古代易砚技艺持续的传承与成熟,时间跨度从五代到清雍正皇帝在易县首建西陵。宋辽时期,易州列入辽国疆土,易砚受到辽邦器重,易砚技艺得到发展。元朝建立后,易砚作为北方的重要砚种也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明代易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至清代,易砚被乾隆皇帝等赏识,促进了其技艺的成熟。

明清时期的易砚从实用性向收藏观赏性飞跃,制砚融雕刻、书画、文学等为一体,形制和题材趋向多样化,北国的刚劲浑朴兼江南的纤秀细腻,独特的风格已露端倪,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易砚出现了公社和个人共同开发生产的局面,主要生产龙砚、龟砚、蚕砚、琴砚、棋砚等。改革开放以来,易砚进入创新与兴盛时期,易县工艺美术厂独创“易水”砚品牌,为易砚夺得诸多荣誉。1996年,易县工艺美术厂改制,河北易县燕下都易水古砚厂接收了美术厂的技术工人和商标,易水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04年,公司更名为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被文化部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08年,“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传统文脉、拓现代新境的易砚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责任编辑:W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