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追捧侨批文物
大部分民众对侨批的认识有限,但还有一小部分人却热衷于侨批,并为侨批工作的开展贡献了力量。有人说,侨批的保护可能是我国第一个由民间推动官方的文献遗产保护活动,改变了过往我国对文献遗产保护自上而下的单一模式。对这一说法,王炜中先生表示赞同,他认为民间力量在这项工作中起到极大的作用。“民间很多人积极性高,效率高。现在一个包封拍卖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是很多民间收藏家把它买下来,然后提供给我们。而且还有很多像陈伟南先生的海外华人也非常关心这项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刘进教授也肯定了民间力量的作用,“不过我个人认为,在五邑地区,官方和民间是互动的,可能政府的贡献要多一些。在修建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和开平碉楼的申遗中,政府已经发现了银信的价值,并开始收集。而目前看来,民间捐给政府的还不多。民间收藏家是在集邮的过程中把信收藏起来了,一开始,他们只要信封上的邮票,把信分开了,在华侨博物馆建成后民间才开始慢慢知道信也有价值。”
对民间收藏,刘进也有其担忧,“有些收藏家还是以增值为目的,如果有合适的价格,他可能就卖掉了,其价值就会流失掉。有的人也不愿意拿出来出版共享,但银信都是孤本,绝无第二件,一旦其中有一个字掉了,就不完整了。”
一封清朝侨批的“涨价史”
尽管有部分收藏家不愿共享其收藏,但民间收藏队伍中也不乏乐意慷慨贡献者。笔者了解到中国邮史研究会创办人麦国培便是热心收藏者之一,并对江门侨批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麦国培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便开始收集侨批,是比较早开展侨批收集的收藏家,在2005年筹建华侨华人博物馆的时候,他捐赠了2300多件,其中银信约有1800件。他告诉笔者,其收藏最高峰的时候达到上万封,其中以潮汕侨批为主,部分是五邑银信。“一开始收集的以潮汕侨批为主,因为当时广府侨批还没有人认识和发现,更别说五邑侨批了。直到九十年代末,五邑侨批才陆续发现,但数量也极少。”
提到收集五邑侨批背后的故事,麦先生饶有兴致地讲述起他印象颇深的趣事。曾刊登在《中国邮史》杂志封面上的一件1908年吉隆坡寄到五邑的清代侨批,是侨批界首次公开披露的五邑清代侨批。“因为清代的侨批非常罕见,常见的潮汕所谓清代侨批,大多是手书的干支纪年,一个误差就是六十年,而这份五邑侨批贴有邮票、盖有邮戳,年份不存在争议,在当时的侨批收集与研究中,意义及价值极其重大”。
有趣的是其中一封侨批经过辗转几个人之手后,身价竟已翻了倍。“这批发现的清代侨批共有十多件,而更难得的是都经澳门中转,按以往所见,侨批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经香港中转处理的,经澳门处理的非常罕见,这也是五邑移民海外中就近经澳门逗留的历史见证。这批清代侨批一经披露,立即引来很多爱好者的关注,特别是一位澳门集邮前辈,希望重金求购。但碍于情面,加上这也不是我专门收集的中美间的侨批,因此,为了成人之美,我便将它流通出去。不久之后,这位前辈以兴趣转移为理由,又让回给我,当然我也乐意收回。接下来的几个月后,台湾一位专们收集侨批的邮友又找上门,原来他的邮集要参加国际邮展,缺少的就是清代龙头重量级展品,因此以十足的诚意求购,希望能够补充入集。鉴于邮友的诚意,加上他确实比我需要,而且国际展览也有利于侨批的宣传与推广,所以我也乐于成全,而更令我意思不到的是,成交价格比之前提高了一倍半,珍罕侨批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啊!”
在这封清朝五邑侨批曲曲折折的流通过程中,可以窥见许多民间收藏家对侨批的追捧。麦国培感慨说:“五邑侨批是集邮界先挖掘和推广,再加上各界热心人士的参与,才有今天的社会认同,这个过程曲折而漫长。侨批的流通,对其发掘和认识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信通过各界的推广,它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必会更上一层楼!”
他和侨批申遗的种种牵连
在约罗达全采访之前,笔者从刘进口中得知,罗达全为支持《五邑银信集成》的出版,决定慷慨拿出个人收藏的1000封侨批予以印刷共享,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人都对其赞不绝口。笔者一直好奇,能够轻易拿出1000封银信的民间收藏家,那其收藏的宝贝该有多少呢?
见到罗达全本人后,其轻便的着装与随和的个性改变了笔者先前擅自在脑海中刻画的形象。进入其家中,他先拿出《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的申遗文本给笔者看,以便笔者了解侨批申遗的事宜。在其中,笔者看到了关于侨批价值的详细阐释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还看到了若干封侨批的图片。其中最早的一封是1883年开平华侨关壬子给兄长关廷杰的银信,信中询问了开平赤坎大火是否波及怡昌商号,随信还附寄款5元。“最早的这封现在在华侨博物馆展出,而我有一封1885年从美国寄回来的登在上面”。罗达全分别为笔者指明其中哪5封是其提供放入申遗文本的,末了,罗达全说:“这也是为什么我拥有这份申遗文本的原因。”这才解开笔者打从一开始对其持有申遗文本的疑惑。
谈及为何会热衷于收藏侨批,罗达全说,这一切基于其家庭的影响。“我妈妈的爷爷早期也是华侨,后来回了国,在江门办了纸厂。从小我便经常听父母讲华侨的事,了解到当时华侨出国后生活很不容易,所以一直对华侨的一切很有感情。”
正是因为这种深深的华侨情结,他开始收集华侨文物。笔者在其家中看到,其收集整理好的华侨文物活页册不下十本,每本都是极厚极沉,有早期的报纸杂志、碉楼的照片、口供纸等,还有大量的侨批,而且这些侨批都用塑料袋密封保护起来,并且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归类整理,有的从集邮的角度集成一本,有的按照侨批的演变排列,每一本每一页都保护完好。而给笔者介绍不同侨批的时候,罗达全均能从这诸多的收集本中迅速的翻找出来,并熟练地介绍其该侨批的历史。
“这一封是1936年10月19日从澳洲寄回来的。一般从欧美或澳洲寄回来的是四件套,家书和支票经过折叠后放进棕色红条信封里面,再把这个红条信封装进贴邮票的信封,以挂号信的方式寄出。”罗达全小心翼翼的取出原本夹放在一起的四件套,铺开向笔者展示该四件套的完整性。他还补充说:“一般现在能收集到的,只有其中两到三件,能够将四件套都完整收集到的,已经是非常难得。”
问及为何会慷慨提供私家收藏予以公开,罗达全真诚地说:“如果我单纯拥有这一堆东西,我研究不出什么东西。侨批不但华博馆有、我有,还有很多人有,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集全这些东西。单纯就现有的东西研究,非常受限,而且会比较片面。研究学者最怕的是出错,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出错的几率相对会更高。如果把我拥有的这些东西拿出来,不同的人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那么结论就会全面一点。”
而聊起收藏中的故事,他首先便想起收藏开平周氏家族文物的故事。“当时周氏家族被发掘出来一批东西,但是分成了三份流到了不同收藏者手中,其中两份便到了华侨博物馆中,剩下的一份则在另一位买家手中,后来因为机缘巧合辗转到了我手中。”罗达全说,一开始他并没有太关注这份周氏文物的价值,直到某次在参观华侨博物馆的时候,才记起自己似乎有相关的收藏,回家一番翻找后,果然找到了。他这才发现华侨博物馆中的文物和自己持有的这份拼凑起来整个周氏家族的演变才完整。后来在偶然的情况下,罗达全认识了张国雄教授,两人一拍即合。“张教授希望通过华博馆的和我自己手上的周家资料,将整个家族的情况完整呈现出来。”他向笔者展示了这篇文物,其中包括有周氏的族谱、碉楼的设计图,还有很多周氏亲戚间的通信。
作为80后,罗达全对侨批文物非常关注,但是他看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侨批一窍不通,他深感遗憾。“9月份,我在一个展览中展示这些侨批,年轻一代的人基本上都不认识,但是上了年纪的人看了都很有感触,想起了很多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其实通过侨批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可以重现当年五邑地区的繁华兴盛的景象。其中一个个华侨奋斗的故事,可以激励每一代人。”
对于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侨批的价值,罗达全提议,政府可以更主动地举办联展,扩大影响。而且可以对江门市区或台山保存比较好的龙头代办机构进行一定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段历史。
罗达全告诉笔者,他现在在接手家族企业,尽管身兼几职,但是他仍不愿放弃收藏的爱好,更不会放弃继续对侨批的收藏。“侨批申遗成功已经是指日可待了,侨批的价值应该被全世界的人认识!”
潮汕人士林应婉:
侨批走进校园的实践者
五邑地区的民间收藏家为侨批的保护工作出力,潮汕地区开展的侨批进校园活动也是在多地中津津乐道的经验,而笔者采访了组织学生开展侨批研究课题的林应婉老师,才了解到,这项活动的开展也是出于对侨批深深的热爱。
2003年,在汕头金荷中学任教的林应婉老师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潮汕文化校本研究课程之路。基于对潮汕文化本能的热爱,她带领这两届的学生进入了当时尚较新的侨批研究领域。“当时,我对学生加入兴趣小组的条件只有一个:"你愿意坚持研究潮汕文化六年!"提起这一段经历,林老师用“辛苦并快乐着”来形容,然而对当时的辛苦她心甘如饴,“因为我自己喜欢潮汕文化,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而谈起学生,林老师倍感欣慰:“两批孩子中,除了一个因为高中学习压力大退出外,其他学生在不同的高中继续着我们的侨批研究之路。对于他们来说,14岁时的承诺,19岁时仍克服各种困难坚守着,十分难得。”现在这两批学生已经进入了大学,第一批学生现已大四,第二批学生今年九月刚开始大学生活,其中有一名学生今年还考上了北大。
时至今日,林老师仍保留着学生当年在活动中写下的日记。“进入书库,一切依旧如此。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仍为"侨批"。我越来越喜欢这种探究性活动。特别是最近,一边在完成《侨批中的美德》,一边又在进行新的探究。看到那一篇篇文章,虽然与专家相比,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这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是我们大家齐心协力的成果……”“到现在,我们才知道,想要放弃也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对侨批已倾入了太多心血了。我们只知道,现在的我们已离不开潮汕文化,离不开侨批……学习要继续,研究也不能放弃,我们要让所有人都能够重视历史文化,重视潮汕文化。……”篇幅不长的日记却真实地记录了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林老师告诉笔者,当年学生升入不同的高中后,他们有时周末或者寒暑假仍碰头聚会聊侨批,忙碌中仍继续着侨批课题的研究。
“我始终坚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重要标志,侨批文化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开展潮汕侨批文化研究活动课程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继承并弘扬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事实也证明了,这项活动课程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
让林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生因为接触侨批而产生的点滴变化。“侨批中的美德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有一个男生从侨批中看到了侨胞对父母养育之恩,很受感动,后来他也开始自觉地帮母亲做家务,并留心父母的身体情况。还有一个女生在接触侨批之前不善于与人沟通,但参加了这项活动后,她懂得和同学们分工合作,交流能力也增长了。”
在这八年中,还有另一细节让林老师印象极为深刻。“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当时学生们结合时事热点,开发出"中学生眼中的抗战侨批"小专题。那时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邀请了我们参加第一届国际侨批研讨会,为了参加这次会议,他们研读、走访、调查,写出了第一篇小论文《中学生眼中的抗战侨批》。而当时我正在广州学习,准备考研究生。我们通过Email讨论商量,无数次地修改论文,这篇我帮学生改得最多的论文最终得以发表,给了学生非常大的信心。”林老师说,经过多次的修改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写作论文,也学会了如何做有诚信的人。
现在虽然不再在汕头金荷中学任教了,对侨批的关注也暂时减少了,但是林老师表示“热爱是在的,一有机会我还是会领学生做相关课题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