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青铜器留下青铜历史岁月



在深圳博物馆老馆的三楼,长年开放的“馆藏青铜器展”中,陈列着一些和钟鼎大器等相比之下的“小东西”。东西虽小,可里面所蕴含的古代文化知识含量却不低,文物价值都很高,其中的一些是国家一级文物,有的还没有来得及定级,但已经得到一些权威的认可与褒扬。在这里,我们介绍其中的几面古代铜镜。
东汉人这样下棋
在“仙人止博青铜镜”的展示橱窗旁,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部金石组组长黄诗金向记者介绍了这件东西和其他铜镜一起购进的经过。
2003年,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孔祥星来深博视察,觉得这里馆藏的小型青铜器比较欠缺,就建议深博派人到湖北鄂州的一个铜镜藏家那里看看,藏家有一批镜子想出手,如果谈妥买来,大可以充实馆藏,孔祥星当时特意提及这面“仙人止博镜”,说,“是好东西,非常难得,争取买到才好。”这一年的6月,当时的馆长王璧、艺术部主任李龙章、保管部主任黄诗金三人去了鄂州,从那位藏家手里一次购进150余件铜镜,其中的“仙人止博镜”以高价拿下。黄诗金认为,那时铜镜还未经国内外拍卖场的爆炒,铜镜处于“价格洼地”之中,买进的价格十分低,如今铜镜的价格已经翻了十倍以上,当时的大量购进,用股民的说法,那是“抄了大底”。
黄诗金说,“仙人止博镜”是东汉时期的,直径21.5厘米,沿厚0.8厘米,圆钮,钮外有一周9字铭文“君宜车马,夫人宜子孙”,铭文外有一周浅浮雕,分别是铜柱、仙马、辟邪、虎、鹿、鹤等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仙人止博图”,两仙人各坐博局盘的一边,空中掷起一骰子。“仙人止博”的“止”通“掷”,意为掷起骰子;“博”是指古代一种棋类游戏——六博棋,这种棋艺失传太久,学者们尽管有过这样那样的研究,但古老的棋局今天依旧难以“复盘”。此图像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六博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宋人这样踢球
《水浒传》中的高俅因为球踢得好,再加上其人善权谋,深受宋徽宗赏识,被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高俅的踢球,就是宋代风行的蹴鞠。这种“蹴鞠运动”因元明清三代的消歇而失传,但在馆藏的宋代“蹴鞠纹镜”中再现出来——宋代的人是这样踢球的。
黄诗金介绍说,宋代的“蹴鞠纹镜”,是商承祚教授去世后,其子女依照父亲生前意愿捐赠给深博数百件珍贵文物中的1件。镜子直径10.5厘米,沿厚0.5厘米,边缘高起,中有突起的柱状镜钮,镜钮周围有假山和四个人物以及一球。一男一女弯身作踢球状,女子梳高髻,裙袖飘逸,男子戴冠,穿阔腿裤,另外二人则在旁边观看。这种体育运动在镜子上表现得生动鲜活,呼之欲出。
蹴鞠是中国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蹴”就是用脚踢,“鞠”就是皮制的球,蹴鞠很类似于当代的足球。据《史记》所载,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就已发展为成熟的民间娱乐方式。汉代不仅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还用于练兵。宋代的蹴鞠运动向着游戏化、表演化发展,高俅的球技大概就体现在他技能的娴熟、独到上面。我们看这面镜子,蹴鞠在当时是相当普及的,连贵族的妇孺都可以参与。元明清三代,因为朝廷屡次禁止蹴鞠,这个传统项目最终没有保留下来。
西王母的神仙日子
在“三段式神人纹镜”的橱窗前,黄诗金告诉记者,“这面镜子收藏的较早,是1986年广东省文管会罚没走私文物时得到的,当即就调拨给了深圳。那时的深圳博物馆刚刚筹建,除了全市各处建筑工地开工动土发掘到一些本地文物外,上档次的东西少得可怜,当时能得到这样的镜子,对我们来说是雪中送炭。它的文物价值相当高,1994年国家文物确认组来深圳博物馆考察,将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镜子直径17.5厘米,沿厚0.4厘米,扁圆钮。内区纹饰被夹钮的两条平行线分上、中、下三段。上段中部为玄武龟座,龟座上竖起大伞盖,伞盖下的右面是正面端坐的神仙,神仙旁有侧身站立的侍者三人,伞盖左侧下面是面向神仙躬身站立、手持物体的侍者六人;中段有两个主神,头朝钮端,夹钮对置;下段二神身体后仰,作凤舞状,二神中间有“8”字形蔓带间隔。此镜描绘了当时人们心中的神仙世界。
深博研究青铜器的学者乔文杰最近发表了《馆藏三段式神人纹镜图像考》的论文,他经过详细调查认为,和这面镜子相类似的铜镜还有20多件,或见于清末民初的金石学著作,或分存于北京、上海、伦敦等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或是建国后文物考古发掘所得,或出现于近年各大铜镜拍卖会上,深博馆藏的这面镜子十分珍贵。
乔文杰考证说,镜中上段侍者环绕的神仙就是西王母,这在汉代以来的画像石、画像砖、铜镜等考古资料中多有发现,特征十分明显,所以学界对此没有歧义。西王母最早见于《山海经》的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从文字描述看较为恐怖,迄今为止尚未见到这一时期的图像资料。大约在西汉晚期,西王母逐渐演变为一位女仙,成为当时较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并被绘制在墓室的墙壁上。东汉章帝、和帝(公元76—105年)之间,男仙东王公作为西王母相对应的神仙也被创造了出来,于是在出土资料中,时常可以看到这二位男女神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