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奂绝伦青铜器“邓共盉”

盉,古代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即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如同现今的鸡尾酒。商朝贵族饮酒之风颇为盛行,所以商代青铜酒器盛行,并往往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时也是礼器,所以商代酒器十分发达。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商后,周人认为商的亡国是由于统治者溺在酒中,所以周代禁酒。

邓共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邓共盉

 

  盉,古代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即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如同现今的鸡尾酒。商朝贵族饮酒之风颇为盛行,所以商代青铜酒器盛行,并往往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时也是礼器,所以商代酒器十分发达。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商后,周人认为商的亡国是由于统治者溺在酒中,所以周代禁酒。

 

  盉的形状较多,一般为侈口,深腹,有盖,颈、腹间前有一斜置的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我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形制敦厚凝重,精美华丽;纹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多为云雷纹、饕餮纹、夔龙纹、动物纹及几何形图案;铭文苍劲古朴,一般字数较少。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

 

  从青铜器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在许多青铜器的铭文中,宗庙中的许多礼器称为“宝尊彝”,尊彝就是礼器的通称。礼器有的是不能够动的,所谓“重器不出门”,就是对家族有重大意义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消亡。

 

  1992年3月山东省昌邑市塔尔堡乡上河头村村民种树挖坑时出土一青铜盉(见图),经专家鉴定为商代晚期,距今3700余年。原为器盖组合,盖已失。足至口沿通高25厘米,重3.3千克。

 

  该青铜盉色泽黄绿,器壁厚重,造型别致,圆口侈沿,鼓腹。无盖,为束颈,腹、胫部饰饕餮云雷纹,一侧有鋬,上接胫部,下联腹中,鋬作牛首状,双角歧出,两耳翼分,两目瞠圆,卷曲附在器壁上。近口沿处上侧有桥型钮,位于牛首正中,作串联器身与器盖铜链之用。前有管状流斜置上腹部。领首部饰三组夔凤纹,共六个单元,每组两两相对,四周有弦纹作框栏,裆微内收,三柱足。腹部为象首的变形纹饰,高额、丰耳、硕眉、椭圆目、方润口,取仿自然界的大象,器足渐下内敛,应作象三长鼻卷舒倾垂触地,长鼻正可塑为铜盉的三足,在国内亦为少见。鋬部腹面直书阴文篆字“邓共尊彝”四字,字型挺秀,字口整饬,从形制和铭文推断,制造年代约在商代中晚期。该盉纹饰丰富多彩、繁缛富丽。纹饰主体采用浮雕分明,花纹采用高浮雕艺术形式手法,器物线条粗放、浑厚庄重、古朴典雅、造型新颖、铸制考究。通过云雷纹、饕餮纹的繁密布局,给人紧张而又恐惧的视觉感。雕刻技法采用浮雕、平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层次细腻丰富。这种方法的运用使之在器表平面上表现出一种深厚、凝重的立体效果,是一件非常珍稀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高峰。

 

  “邓共盉”的发现对昌邑地区研究商代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