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铜镜未必都值钱 过于常见价值不大

  藏品描述:圆形铜镜两面,其中一面直径9.2厘米,半圆形镜钮,镜钮外围饰有浅浮雕草叶纹四瓣,以镜钮为中心对称分布绕成一圈,四瓣草叶纹中夹着四个字“子宜长生”,草叶纹外是八个浅浮雕连弧纹,镜缘宽1厘米,镜体背面通身长满紫红锈,间杂黄土锈和孔雀绿锈,正面除紫红锈外,多见孔雀绿锈。另一面直径8.1厘米,鼻形钮,八瓣高浮雕连弧纹,连弧纹外有两道弦纹,弦纹之间有20多个字,但字迹铸造粗糙不清,弦纹也断断续续,镜钮宽0.5厘米,通体为光亮的黑锈。

  【藏品来源】北京的藏家李先生退休后喜欢摆弄些字画古玩等,去年春节回山西老家,李先生在山西当地花1000元淘到两面汉代铜镜。铜镜锈迹斑斑,上面还有铭文,李先生自认其价值不菲,认为自己是捡漏了。

  【鉴定理由】汉代是古代铜镜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此时的铜镜多为圆形,半圆形钮逐渐代替了弦纹钮,并有钮座。镜背面多有铭文,而且铭文逐渐成为铜镜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铜镜的纹饰已经明显区别于战国时期抽象特征,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等,镜钮四周往往由同心圆的多层连续图案组成,并用四分法把纹样分成四等份,构成既对称又连续的圆形装饰图案。西汉早期由于刚刚经历了连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处于恢复期,铜镜都比较小。

  李先生的第一面半圆形钮铜镜,草叶纹、连弧纹明显都采用同心圆的四分对称方式,而且尺寸较小,风格明显属于西汉早期的,铭文“子宜长生”也是该时期最常用的。该镜生坑痕迹明显,出土后未经把玩,锈色保持自然,红锈和绿锈在镜面渗入胎骨,与镜体结合致密,镜面多处还有明显的结晶痕迹,这是经历上千年形成的结果,属于常见的西汉铜镜。

  第二面铜镜为把玩过的熟坑铜镜,锈色发黑且均匀,早已失去出土的痕迹,但包浆很自然致密,也是真品。形制风格明显带有汉代风格,连弧纹、草叶纹等与第一枚铜镜类似,但是明显铸造粗糙,铭文也不清晰,为锌青铜,当时仿古潮流盛行,属于明显的宋代仿汉代的铜镜。

  【市场估价】这两枚铜镜虽然都是真品,但过于常见,收藏价值并不大。第一枚汉代铜镜目前也就300元左右。第二枚宋代仿品,由于铸造粗糙,也很常见,目前市价也就100元左右。因此,需要纠正一个收藏误区,藏品的价值并不与年代久远与否有必然联系。

  【鉴定结果】第一枚是汉代铜镜,第二枚为宋代仿汉代的铜镜。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