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像艺术品的收藏与辨伪
2015-02-06 17:14:57 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已浏览次
对于鉴定古佛像的方法,李杰依据自己多年的收藏经验表示,应该注意从整体到局部的细致观察,结合工艺、年代、含义的客观认知,多看、多问、多思考、理性判断,切记不可盲目乐观、缺乏主见。如有疑点,则应高度审慎。
明清永宣宫廷造像、藏传佛像无疑成了佛像收藏中价值极高的两类。收藏佛教艺术品的着眼点,首先应该是其“审美意趣及文化底蕴,这是艺术品的核心价值所在”;其次,“才是对细节工艺、品相等初级鉴赏层面的判读。第一点谓之‘神’,第二点谓之‘形’,形神兼备而以神为先,天下收藏,物虽异而理唯一也。”李杰深谙此道。
他告诉记者,如果将古佛像艺术品作为投资项目,投资者除了要对古佛像艺术品要素有精准的把握之外,更要对目前国内外古佛像艺术品市场的现状有清晰而深刻的了解。对艺术品的价值走势、市场行情形成独到、准确的投资眼光。积累鉴藏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古佛像收藏过程中的“实战”能力,避免“打眼”、“吃药”。
佛像由于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很多精品遗失海外。如今,佛像收藏在国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外回流”市场。国内古佛像市场价格的水涨船高,使“海外回流”的古佛像具有了相对的优势:由于流出时间、所在地域的不同,与目前国内的市场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
“‘海外回流’本身就是国内佛像艺术品收藏渐趋热门和国内经济、文化事业飞速发展的一个有力佐证,也是收藏品交流、投资规律的一个客观体现。”李杰告诉新金融记者,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其中相当一部分收藏家的购买力很高。刘振河则认为,“明清佛像的国外市场价位与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差别。国内明清造像价格高于国外,高古佛像远低于国外。海外回流市场将越来越明显,国内藏家也认为海外回流的佛像比较可靠。”
对于鉴定古佛像的方法,李杰依据自己多年的收藏经验表示,应该注意从整体到局部的细致观察,结合工艺、年代、含义的客观认知,多看、多问、多思考、理性判断,切记不可盲目乐观、缺乏主见。如有疑点,则应高度审慎。“我见过一尊明代藏传释迦牟尼佛造像,佛是古佛,而细察之,其底座为后配,金水为新工。此类造假手段,若不仔细观察,其杀伤力颇高。”
远观佛像收藏市场,其后续增值空间还是很大,但也需要依靠成熟的市场和规范理性的交易模式。“很多佛教艺术品并没有被开发出来,比如唐卡、法器以及家具等。明清宫廷造像将是今后拍卖市场的主流,高古佛像将是资深藏家追逐的焦点。”刘振河说。
浅谈铜质古佛像造假
1. 直接铸造仿旧造假,也就是依照真品翻制模具或者新造模具,以传统失蜡法或翻砂法造像,再根据真品实物或者有关资料修整细节。例如以化学酸碱涂料加上锈斑、人为地添加磨损痕迹等。
2.“整旧如旧”的修补造假。将有残缺的佛像进行不显眼的现代修、补。例如,将古佛像磕碰、残、裂的部位进行重新修补打磨再做旧;部分缺失底封的佛像进行仿旧封底。或者将两件不同的佛像残件整合拼凑。例如,将残断的佛像进行肢体重组,将缺失莲座的佛像配上古莲座残品,将缺失法器的佛像配上大小相若的法器等张冠李戴的行为。
3. 编造铭文,在不带铭文的佛像上刻上铭文,以混淆视听。例如清代康乾的宫廷造像部分带特有铭文,而同时期的一些造像多是不带铭文的,造假者会在原本不带铭文的佛像上刻造铭文,试图提高佛像身价。
4. 为表金脱落较多或者本身不带表金工艺的佛像表面加上金粉或者涂上金漆(现代鎏金、镀金),使其身价提升。
作为目前的收藏热门项目之一,市场上伪造的古佛像制品数量颇巨,造假细致几堪乱真者亦不在少数,但若仔细观察,运用收藏知识客观推敲、判断,总有各种不合理的蛛丝马迹可寻。
高古佛像PK元明清古佛像
高古佛像年代久远,风格古朴,作为早期佛教文化、艺术传播发展的生动见证,历史底蕴厚重。然而高古佛像与元明清时期的古佛像相比,在艺术品收藏乃至投资领域均有其相对不足之处。
1.古代对高古佛像的审美意趣与现代有较大的差距,这是造成现代收藏人群对其接受程度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元明清时期,人们对佛像的审美意趣与现代更为接近,更为收藏界所广泛接受。例如佛像面相、衣纹、整体身姿、比例等细节刻画,在今天看来,元明清古佛像更为精美生动。
2.高古佛像题材、造型、工艺相对简约、单一,给人古朴有余,表现力不足的感觉;而元明清佛像以藏式样为主,汉式为辅,题材、造型、工艺均有极其丰富的风格,引人入胜。其中仅藏传古佛像本身就因地区、年份、传承的不同而具有多元化的艺术表现(仅材质工艺而言,高古佛像以青铜铸造较多,胎体偏厚钝而细节处理不足,元明清精品古佛像善于以古法精炼合金铜为材质制作,刻画细致入微,部分精品更加以鎏金、泥金、漆金等精湛工艺彰显其华丽尊贵)。
3.高古佛像的宗教文化内涵亦较为单一,这是由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历史决定的。而元明清的佛教文化、艺术经过历代的沉淀、提炼,必然具有更多样、更具体细致的传承与发展,内涵更为丰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