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铜尺辨识

      吉林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东汉时期的尺子,其材质为铜质,铜色呈紫色,表面略有锈蚀,征集入藏时便已残断。现全长20.5厘米,宽2.5厘米,重为33.6克。尺身刻有分寸刻度,每分的刻度为5毫米,每寸的刻度为2.2厘米。铜尺上的铭文为“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公尺”,共计14字,字体为小篆。

      这件铜尺自从1953年被吉林博物院收藏以来,未见任何相关的著录,但是从铜尺的形制、铭文来看,并参照见于著录的同时期的东汉铜尺,笔者认为,该铜尺是我院收藏最早并有明确纪年的古代度量文物中的一件珍品。其理由如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发生两次重大的度量衡变革,一次是在秦代,一次是在东汉的王莽时期。这两次大的变革,奠定了我国度量衡的基础,不但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昭示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伟大的创新能力。

      根据我国近代考古学界大师王国维先生的考证,东汉铜尺的长度相当于23.4厘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手段的测定,实证为23.1厘米。我院的这件铜尺的长度为20.1厘米。这与古代文献记载和科学考证的结果相近。之所以与标准的新莽尺稍有出入,其原因大概有二:其一,制造铜尺的金属纯度不够。东汉铜尺制造分为官造和私造。由于制造地点不同,所用金属材料有别,难免会产生误差。加之铜尺易于保存,可长期使用,这也会造成过度的磨损。其二。我国封建社会的豪强、商贾历来有大斗进小斗出,以及大尺进,小尺出,这种巧取豪夺的恶习,因此也不能排除大于或小于标准尺的客观存在。从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出版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所披露的全国出土东汉铜尺的尺度与标准的精度都略有误差,其原因也大概于此。

      目前我国发现的东汉铜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有纹饰的铜尺,如湖南长沙雷家嘴出土的东汉菱形纹铜尺、广州出土的菱形纹铜尺、湖南长沙刘家冲出土的鸟兽纹铜尺等;还有一种就是素面铜尺,如安徽省合肥乌龟墩出土的东汉铜尺、浙江省绍兴漓渚镇东汉墓出土的铜尺、江西南昌施家窑出土的东汉铜尺等。我院的这件铜尺与浙江、江西、安徽出土的铜尺相同,所不同的是刻有铭文。该尺的制造工艺精湛分寸刻度清晰,铭文小篆规范,为研究我国汉代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