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鸟尊设计巧妙活灵活现

      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鸟尊是个盛酒器,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周礼》曾记载周代宗庙礼器有“六尊六彝”,“鸟尊”即是其一。西周初年,周成王“桐叶封弟”,将自己的同胞弟弟叔虞封到了古唐国。叔虞死后,其子燮父继承封地,因唐地境内有一条晋水,燮父开始称“晋侯”,并最终将唐国改名为“晋”,燮父成为第一位晋侯。而鸟尊的拥有者就是燮父。

      鸟尊于2000年在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考古学家们最终确认这就是燮父的墓葬,从而排列出了从燮父到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的晋文侯共九代晋侯的清晰世序,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整件器物以昂然直立的大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大鸟头部微微上昂,双眼圆睁,高冠直立,体形丰满。大鸟的尾部下弯,渐变形成象鼻,象眼、象嘴俱全的象造型,活灵活现,又形成器物的第三点支撑。在鸟尊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腹内和盖内均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这是晋国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重要礼器。鸟嘴上喙可自由启合,倾倒酒液时自动开启,复位时自动闭合,设计十分巧妙。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中,整体以动物为造型的青铜器虽然在数量上不算很多,却是精品迭出,尤其是鸟型器皿,可称得上青铜文化的艺术奇葩。殷商时期最常见的是鸮鸟形象,到了两周,中原和秦、楚随处可见到鹤形象,秦、汉文化常见雁形象,而晋文化则明显偏好于美丽的凤鸟类和凶悍的鸷鸟类,以高超精湛的设计水准和美轮美奂的造型纹饰将鸟尊这种青铜艺术推向了极致。晋国王室为何偏好凤鸟形象?众所周知,唐叔虞是周室子弟,而周人的凤鸟情结,因“凤鸣岐山”的典故早已家喻户晓。周祖后稷名弃,其母亲名曰姜嫄。姜嫄踩了巨人脚印,诞一男孩,族人认为是不祥之兆,将孩子抛弃。就在男孩在野外被冻得瑟瑟发抖时,空中飞来一群凤鸟,用羽翼来温暖孩子。姜嫄认为此子有神助,决定把他抚养成人,因为曾是弃儿,故取名为弃。虽是传说,但古人相信,没有凤鸟,就没有周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