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吉金——蔡侯铜方壶

蔡侯莲瓣盖铜方壶,通高80厘米,口宽27.5厘米,1955年寿县西门蔡侯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蔡侯莲瓣盖铜方壶,通高80厘米,口宽27.5厘米,1955年寿县西门蔡侯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直口,长颈,圆角方腹,圈足。盖顶作镂空八瓣莲花,颈部置龙耳套环,腹部作十字分栏。壶身饰蟠螭纹和窃曲纹,圈足下置四只张嘴伸舌,向上仰视的小兽,仿佛已不堪重负。壶颈内有“蔡侯绅之飤壶”2列6字铭文。全器修长清秀,高大华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件方壶1955年出土于寿县西门蔡侯墓,蔡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是周王朝东南门户,随着楚国的崛起,春秋中期时完全成了楚国的附属。蔡昭侯十年(-509)蔡国背楚就吴,二十六年(-493)迁都州来(今寿县),公元前447年灭于楚。蔡国原本是周文化在淮河流域的代表,自春秋中期以后的百余年间,随着蔡国逐渐为楚所制,其文化面貌逐渐发生变化,蔡器中楚文化因素越来越浓,春秋晚期时已达到相当的程度。

      蔡侯墓1955年于寿县县城西门内治淮工地发现,墓主蔡昭侯绅(公元前518-公元前491在位),出土器物主要为青铜器,礼器中多数有铭文,重要器物有蔡侯编钟大孟姬尊盘、吴王光鉴等,反映了蔡与楚、吴大国之间的关系。

  蔡侯方壶瘦长,颈与腹分段,腹部十字分栏,大兽耳,具有楚器风格,盖握设计成莲瓣状,与河南新郑出土莲鹤方壶相同,莲瓣饰还见于长治分水岭春秋墓。蔡侯方壶反映出它融合了中原和楚文化的因素,也印证了历史文献关于蔡国历史演进的记载。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