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鼎“巧生炉”拍得80万港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巧生收藏的民国时期铜器制作模具
 

带座雪花飘金,纹盖镂空雕刻双龙戏珠纹样,周身纯净无瑕,触手如婴儿肌肤般细腻温润。这鼎由相城区铜炉艺人陈巧生手工制作的藏金色鬲式炉,近日在香港一场慈善拍卖会上,以80万元港币问鼎全场最高价。

据悉,这笔善款捐赠给南京定山寺,用于古寺修缮。陈巧生捐出的这鼎藏金色鬲式炉珍品“带座雪花飘金双龙戏珠纹盖熏炉”,仿明代宣德炉经典款。他用失蜡古法,耗时半年纯手工制作,还专门为此炉配紫檀熏盖,装饰蜜蜡盖钮,镂空雕刻双龙戏珠纹样。拍卖会上,20万起拍,经过四五轮激烈角逐,它最终被澳门一藏家以80万港币竞得。

今年56岁的陈巧生出生于铜匠世家,家中三代开铜匠作坊,专制铜铲、铜盆等铜制日用品。他自18岁起跟随父亲做铜匠手艺,一条小船,一副铜匠担,几乎走遍了江南的大小县城。

明代宣德炉传承了唐、宋、元等铜炉器型的精华,在铸造过程中宣德皇帝召集了300多位民间顶级工匠,他们的集体智慧将明朝铸炉技艺推向顶峰,宣德炉因此名扬四海。虽然自己创新、设计了600余款铜炉器型,但陈巧生对宣德炉极为虔诚推崇。身为制炉人,他看得懂宣德炉,熟知宣德炉在技术和文化层面上所达到的高度。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恢复失传的宣德炉技艺,终于在80年代复原了以“失蜡法”为核心的传统铜炉制作技艺,延续了断代百年的中国铜炉文化香火。

陈巧生严格遵循古代全手工工艺,不以现代工艺投机取巧。铸炉过程中除铜材外,还添加金、银、锡、镁等贵金属,令炉体格外细腻。此外,炼次繁多,炉材经十二炼后,铜质纯净无杂质,触手细腻温润,柔嫩可掐,如婴儿皮肤,声音清脆悦耳。他采用失蜡法,一模一件,件件手工,精益求精。

陈巧生制作的“巧生款”宣德炉被当世藏家称为“巧生炉”,造型古朴,工艺精湛,能与明清“宣德炉”以假乱真。生性厚道的陈巧生在三年前将自己制作的铜炉冠名为“巧生炉”,并打款,以防被作假坑人。

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看了“巧生炉”作品后盛赞“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陈巧生也随着古色古香的“巧生炉”在海内外收藏界声名鹊起。2011年,他当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铜炉技艺传承人。

今年5月,陈巧生在元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创建的巧生炉博物馆开馆,主要展示传统铜炉铸造技艺、工具,以及近四十年来陈巧生家族收藏的明清铜炉和近千鼎“巧生炉”经典作品。这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铜炉文化主题博物馆。

责任编辑:bd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