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石尚明清铜炉馆开放 看明清铜炉品个中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每个铜炉都值得细细品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铜炉馆展示的明清铜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馆内不少铜炉造型优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个铜炉表面精美的纹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馆藏唯一的一个方形铜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铜炉馆展示的明清铜炉。
 

如果你对宣德炉感兴趣,不妨到柳州市柳东路石尚1966文化艺术园区内的石尚明清铜炉馆去看看,这里展出了近百件明清铜炉精品。作为柳州市第二批民办博物馆,石尚明清铜炉馆已于近日对外开放,在“探宝”的同时,铜炉背后的故事也值得你细细品味。

简约不简单的铜炉

据传,明宣德三年,皇帝为满足自己玩赏香炉的嗜好,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宫内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窑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料图录,用暹逻国(泰国)进贡的39000斤风磨铜,另外加金、银、锡、宝石等30多种原料,铸造了5000多件各式铜香炉,大多数藏于宫中使用,只有一小部分赏赐给皇亲国戚或者有名望的文武大臣及全国著名的各大寺院、宗祠、庙宇。作为明宣德时期的铸造工艺经典杰作,后世均有大量的仿制铜炉,就像景泰蓝并非仅仅指明景泰年间的“铜胎掐丝珐琅”,“宣德炉”也成了明宣德年至清末所制铜炉的统称。

在石尚明清铜炉馆,你会对铜炉有个总的印象——简约而不简单。宣德炉的形制来源于宋瓷,因此,也跟明式家具一样,没有花哨的造型、复杂的纹饰,只有素雅、简约的线条。在展出的铜炉中,像钵式炉、筒式炉、台几炉,还有像花瓶、水桶、碗、鼎等,炉形就像平常所见的容器或家具。不过,在铜炉的足、耳等细节处的造型,常常会让人眼前一亮。其中有一个双毫狮耳铜炉,炉形有点类似现在的痰盂,但两侧的炉耳都是人工雕刻的狮子头,雕工精细到狮子的每一根毛都看得清清楚楚。而像葵口法盏炉,炉口造型像葵花;还有一个像水盆的铜炉,两边各有一条雕刻的螭龙,这些大号的铜炉主要用于祭祀、供奉。

铜炉收藏讲究的是“真”、“精”、“新”。其中,“真”是要辨别真伪,“精”是精品,“新”是指保存完好,即皮色好。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改变了以往青铜器的沉闷,看上去金光灿灿,凸显了几分贵气。馆内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样式齐全,皮色上好,几乎每一件看上去都有金子般的颜色与光泽。据了解,其馆藏在柳州甚至广西都是首屈一指,在全国也进入了民间收藏的前5名。

镇馆之宝马槽炉

石尚明清铜炉馆展出的铜炉中,绝大部分都是圆形的,惟独只有一只是四方形的“马槽炉”,两侧还各有一个耳,底部刻有“玉堂清玩”四个字,并非常见的“大明宣德制”。因为方形炉的线条平直,更加难做,铜炉收藏界素有“一方顶十圆”的说法。这个炉还大有来头,民国时期的收藏大师赵汝珍考证:“玉堂清玩”之主人,为严东楼(即严世蕃)——明朝一代奸相严嵩之后。凡严氏之炉,皆系劫取宣炉之无款者,充为己有,非其所制。

明嘉靖年,一代奸相严嵩利用嘉靖帝对自己的宠信和多年为官的经验排除异己、独揽朝政,晚年将朝政交给其子严世蕃(字东楼)处理,严氏父子一时权倾天下,朝野上下称严氏父子为“大丞相”、“小丞相”。当朝太子都要受制于严氏父子,可见严氏父子权势之大,劫取一部分无款宣德炉,对严氏父子来说是易如反掌。这部分炉被刻上了严世蕃的堂款,也显示出当时严家的权势显赫。这类炉虽然被改名换姓,但它和宣德炉是一脉相承的“同根兄弟”,是极为罕见的珍品,能流传至今严氏“功不可没”,如果留在宫中崇祯年就被化为铜币。这款铜炉因数量不多,存世的更少,所以尤为珍贵。

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宣德帝(明宣宗朱瞻基)葬在明十三陵的景陵,至今未发掘,其墓葬中的宣德炉也不得而见。因此,收藏界对于真宣(宣德三年所制)究竟是什么样子,至今还争论不休。但根据赵汝珍的考证,“玉堂清玩”款的宣德炉有可能就是真宣之一。这只铜炉是石尚明清铜炉馆创办人罗声亮从一南昌藏家手中购得,当时花了30多万元,如今市场价估计在80万元左右,可算是铜炉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此生不悔铜炉情

在展出的铜炉中,有一只“内坛郊社”款的冲耳炉,其中还大有讲究。这款铜炉炉身有点像钵盂,两只耳直立冲天,炉下方是3只乳足。所谓“内坛”,是指天坛里面有一堵灰墙围了一圈,把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郊”是指祭天,“社”是指祭土;冲耳象征与天上神灵交流之意。所以,这款铜炉是皇帝在天坛祭祀时所用,平时应放于乾清宫。据考证,石尚明清铜炉馆展出的这款铜炉为清初康熙年间所制。

还有一款“如意耳乳足炉”,是台湾著名铜炉收藏大师杨炳祯在自己所著《金玉青烟》中推荐的精品。炉耳为如意造型,炉身像花瓶,也像成熟开口的石榴,下方是3只乳足。这个铜炉的造型比较独特,看上去比较亮色,说明保存状况很好。根据收藏界公开的信息,从造型、皮色上来说,这款铜炉尚属惟一。据了解,石尚明清铜炉馆创办人罗声亮早就熟悉《金玉青烟》上介绍的各种铜炉精品,希望通过各种渠道选购其中一些藏品。刚好,杨炳祯收藏转型,陆续放出一些自己收藏的铜炉,其中就有“如意耳乳足炉”。罗从朋友处获知信息后,花了30多万元,辗转从台湾购回了这款铜炉,目前市场价估计在50万元以上。

2011年,收藏名家王世襄的20个铜炉拍卖了近1亿元,而如果是民间交易,可能价格不到十分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王世襄的名气,另一方面是这些铜炉的流传有序。从流传有序的角度来说,“如意耳乳足炉”的价值比市场价更高。

铜炉跟香道密不可分,石尚明清铜炉馆还展出了铜香薰、香铲、香筷等相关物件。此外,还有黄铜制作的文房用品,镇纸、笔洗、水注等。其中有个较为独特的器物,就是铜制的随身墨斗,外观就像个烟斗:烟杆中空用来放毛笔,烟斗部分是个有盖子的“墨池”,烟杆上还系了个装墨的皮囊。随身墨斗出现于清末,当时的人对传统文房用品进行改良,只需要加点水进“墨池”就能写字,不再用砚台等用品,还能够随身携带,更为方便、简单。

此外,位于铜炉馆隔壁的石尚美术馆,收藏了当代大家梅墨生、赵卫、石峰、黄格胜、刘罡、范扬等人的作品,来这里的参观者既能观明清铜炉,又可赏名人书画。

馆内不少铜炉造型优美。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