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钧:以金易铜之收藏

杨钧,30多岁,白净的脸色倒看不出是“关公”的老乡,眉宇间却透着一股晋商的精明。别看他年龄不大,收藏历史可是颇长,成就也更是让那些前辈们汗颜。

缘起

15岁时,杨钧迷上了集邮。邮票收集的直接后果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爱上了青铜器。原来是邮票图案中的几组青铜器以其庄严恢宏的造型、国之重宝的气势将他深深吸引。加之历史老人对山西几千年的青睐,在博物馆里、在古玩市场中、在乡村集市上,杨钧与青铜器更多了几分亲密接触的机会。

1999年,杨钧偶然的机会在潘家园地摊上以350元购得一个博山炉,同时还买了一本《铜器鉴赏》,开始有意识地学习铜器的相关理论知识,真正走上了铜器收藏之路。

千年大美属青铜

看来生硬、冰冷的青铜器,在杨钧眼里却是别具宏大之美。中国古代铜器源远流长,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并使用铜。我们所说的青铜是指质地以铜为主,加入少量的锡和铅浇铸而成,颜色呈青绿的一种金属。青铜器在商、西周、春秋三个历史时期大量出现和使用并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雄伟的器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的铭文著称于世,其多种造型更是我国后世瓷器、玉器等经典器型的滥觞。

销金散银为换“铜”

谈起自己第一次“出手”收藏的经历,杨钧至今还颇为得意。2003年,他在西安古玩市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一把青铜兵器,仔细看来,眼前不禁一亮,上面居然还有铭文。还属新手的他显然是缺乏自信,只能求助于摊主物件的年份,老练的摊主把球踢了回来:“你自己看。”凭着大脑中残留的一星半点儿博物馆藏品影像和只言片语的书本理论知识,杨钧略作犹豫还是以1万多元的价格将该物买下。“冲动消费”的激情、兴奋消退之后,他开始质疑这种冒险,这种昂贵的学费是否值得?直到一个月后,埋在心中的疑团才被真正揭开:他买对了,这件器物被专家证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是非常罕见的传世藏品。确实,收藏是需要一些勇气和运气的。这次幸运地旗开得胜,开启了他收藏铜器的信心与历程。自此,他花费大量财力、精力周游于祖国各地,把养家的“金银”换成了摆设的铜器,并逐渐形成了历代铜镜、金铜佛像、青铜器、古兵器、铜带钩等多个铜器收藏系列,藏品总数超过千件,其中不乏博物馆级的重器、精品。

收藏入门“钱”代铜

作为一个“过来人”,杨钧对铜器收藏总结出了自己的窍门。除了多看(博物馆、古玩市场中的真品实物)、多问(文物专家、古玩商人)、多学习(铜器的相关历史、工艺知识)外,初学者应该从古钱币收藏入手。当然,平面的钱币和立体的器物在视觉、触觉上会有很大的区别。但众所周知,古钱币的主要材质是铜。铜经过岁月的侵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锈色(氧化物),这种锈色也正是铜质器物断代的重要标准。况且,不同时代的铸造工艺、纹饰图案在当时钱币上也有部分体现。这种以钱代铜的实践,成本低而进步快。关键是收藏的学费交得少。

收藏的乐趣在于鉴赏,杨钧认为一件精美的铜器,其整体器型端庄厚重、锈色苍劲古朴,而附属配件结合精巧、缜密,细部纹饰精美华丽。这种恢弘与细腻、繁缛与简洁的完美结合,凸显了铜器内在的神韵,构成了铜器的美学价值,给人以感官的愉悦享受。

探索之路“北方铜”

作为一个年轻的收藏家,杨钧在收藏过程中不断积累着鉴定、鉴赏的经验、理论。他还首先提出了“北方铜器”的概念。因为北方在历史上多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方所产的用于祭祀、装饰、实用的青铜器、铜器代表了各时代工艺、艺术的最高水平,而北方较为干燥的气候也为铜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10年,杨钧在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下属成立了“中国北方铜器文化研究会”作为专业研究机构,并通过这个平台与业内专家、行家、藏家共同交流铜器研究成果。他还在去年开设了自己的收藏网站,开始同藏友分享自己的收藏体会与感受。

责任编辑:LXC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