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域图铜版——世界最早的铜版建筑图
名称:兆域图铜版
时代:战国中期
尺寸: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0.8厘米,重32.1公斤
兆域图是一种铜版地图,它于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第五代国王王陵地宫出土,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兆”是中国古代对墓域的称谓,兆域图则是标示王陵方位、墓葬区域及建筑面积形状的平面规划图。它长96厘米,宽48厘米,厚0.8厘米,重32.1公斤。兆域图铜版正面为金银镶嵌王陵布局平面图,具有地图的特点。此图分率为五百分之一比例,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建筑平面规划图,也是世界上最早有比例的铜版建筑图。
兆域图铜版
兆域图特点
兆域图虽是陵园建筑平面设计图,但它具有地图的特点,里面有不同建筑的名称、形状、面积间距,以及丘平、丘坡、丘坎等,都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精确比例。图中,宫垣和宫室均用银宽实线表示,墓丘的底边用银细线表示,堂用金宽实线表示,门用一种特殊符号表示,各部分的大小和间距用文字标注,并按比例缩小来表现。该图的内容制作得十分清晰、准确,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中山国,已经在制图方面有着很高的水平。先秦文献中有关地图的记载很多,《周礼》中就提到“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抵御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有邦国之图,有管理土地之图,有管理金、玉、锡、石等矿产之图,有王宫及属吏官府之图,有君王及百姓兆域之图。当时,每个统治的区域都要有图籍,图即是地图,籍,即为人口户籍。
兆域图铜版的考证
地图标示了王陵及王后、夫人等五个陵墓建筑的方位,同时对王陵的“堂”、“宫”、“门”等位置标示得十分详细,伴有文字说明和图形符号,并刻有中山国王的“诏书”42字。地图上的文字均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文字“金文”书写。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北京大学朱德熙教授等全国十多位古文字研究专家,经释译,证明铭文内容是“中山国”国王生前下令为自己修筑陵寝,并绘制成一式两份兆域图作为建筑的依据,规定国王死后一幅兆域图随葬,一幅藏于宫内。兆域图上所标示的方位与现代地图相反,为上南下北。
图上共标有各种文字注记33处,数字注记38处。图上所有线条符号及文字注记均按对称关系配置,布局严谨。地图中的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度量单位表示,地图的比例尺约为1:500。
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专家近年来共同研究的结果认为,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图形、符号、比例尺、方位和经纬度等内容,兆域图除经纬度外,具备了其他所有内容,具有地图的基本要素。这幅地图不仅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地图,也是价值连城的文物精品。
此兆域图铜版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兆域图铜版的意义
战国时期,由于地图很重要,所以对制图的科学性也要求非常高,各种地图必须内容周详、清晰、准确,兆域图铜版,就是战国时期地图的典型实物例证,目前还没有发现比兆域图更早、更科学的地图。这说明我国古代在制图学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晋人裴秀在制图方面很有研究,他认为我国在制图方面虽然历史久远,但秦以前的地图他没有见到,所见到的汉时地图大都粗略而且不准确,既没有比例,也没有方向,内容也不完备,不能够作为依据。但裴秀没有见到兆域图已经基本具备制图的准则,它的分率为1∶500,准望为上南下北,道里既有分率可查,又有文字标明,其高下、方邪、迂直既有文字标明丘平、丘坡,又有图形显示,可以一目了然。兆域图显示了战国时期中山国人十分了不起的聪明智慧。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有三种地图:一为全国地图;二为地方地图;三为城市地图。
全国地图
文献记载,最早的全国地图出现在战国时期。如《战国策·赵策》中有“天下之地图”之语,《周礼·职方》中有“天下之图”之语,《周礼·大司徒》中有“天下土地之图”之语,《周礼·夏官》中有“九州之图”之语,这些文献中提到的“图”都是全国地图。
《三国志·魏书·孙礼传》提到“疆域地图”,西晋裴秀的《禹贡地域图》中有全国地图,又把旧《天下大图》缩制成《地形方丈图》。《北堂书钞》卷九六图九《方丈图》。南朝刘宋谢庄作木质《方丈图》。这些全国地图有的是政区图,有的是地形图,有的两者兼有。
唐代比较有名的全国地图有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官府绘制的《长安四年十道图》、《开元三年十道图》,李吉甫的《十道图》等。
宋代的全国地图有沈括的《天下州县图》,晏殊的《十八路州军图》,赵彦若监制的《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佚名的《十七路图》、《十七路转运图》、《九域守令图》、《禹迹图》、《地理图》,黄裳的木质《舆地图》等。
元代的全国地图有朱思本的《舆地图》,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清浚的《混一疆理图》。
明代的全国地图有罗洪先的《广舆图》,李默的《天下舆地图》(又名《皇明舆图》),杨子器跋《舆地图》,陈祖绶的《皇明职方地图》,汪作舟的《广舆考》,程道生的《舆地图考》。
清代的全国地图有《皇舆全览图》、《十排皇舆全览图》、《皇舆方格全图》、《乾隆十三排地图》以及胡林翼的《大清一统舆图》。
地方图
地方图的出现可能比全国地图早。文献中记载的商末周初的地图几乎都是地方图。战国时诸侯国都有本国地图,如燕国的督亢地图。还有范围更小的地图,如放马滩出土的木板地图、兆域图等。
《汉书·匡衡传》提到郡图。从班固《东都赋》中“天子受四海之图籍”一语看,汉代可能已有由各郡国奏进地图的制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幅帛地图,都是地方图。
据裴秀《禹贡地域图序》的记载,魏文帝曹丕曾派人绘制了吴、蜀地图。
隋唐时期随着地方志中图经的兴起,地方图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可惜这些图都亡佚了。
宋元时期的地方图一般都附在图经、地方志中,单篇的少。宋代地方官员对地方图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深刻。
明清时期的地方图,除地方志、地图集内比较集中以外,有的是刻在石碑上,或保存在类书中。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中都有一些地方图。其内容除各级地方行政单位如省、府、州、县的地图外,还有城市、乡、镇、边塞、名山、寺庙、墓地图。
城市地图
中国城市地图出现很早,西周初召公建洛邑的城市规划图就是。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城邑图》。成都出土了东汉画像砖上的城市局部地图。
隋代宇文恺有《东都图记》,说明那时有《东都图》。
宋代宋敏求《河南志》中有十四幅城市地图,大都是历史地图,只有一幅是宋代地图。元代李好文的《长安志图》中有两幅城市地图,即《奉元城图》和《汉故长安城图》。还有碑刻《庆远城池图》。明、清两代,除了地方志、图集和类书中的城市地图外,还有一些单独的城市地图。如嘉靖年间成图的《北京城宫殿之图》,现藏日本东北大学,可能是现存最早的北京地图。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