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鱼的渊源
2011-07-06 15:20:38 来源:广州玉器街网 已浏览次
中国的玉器出现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在浩瀚的古文化长河中,鱼是众多的玉器中最常见的形象之一。
鱼的存在历史可以说比我们人类存在的历史还要早。在远古时代,鱼与先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农业发明之前,鱼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时至今日,鱼仍是人们美膳之食。同时又因“鱼”与“裕、馀”谐音,后人经常以玉鱼做为佩饰,喻意富足有余。
鱼形佩在史前的红山文化时期,辽宁省阜新胡头沟墓地出土用绿松石为材质的鱼形饰佩物,片状、头、尾、鳍俱全,以头部的单钻孔为目的,形态自然,良渚文化时期浙江余杭反山墓地出土有阴刻线雕刻分叉尾鳍的玉鱼,造型逼真。新石器时代除彩陶上有鱼纹外,玉器雕琢方面也有了上述这些成功作品,有精制的,也有简略的。虽数量不多,但南北两个不同区域出土的鱼形佩,是玉鱼时代最早的例证。
商代动物形玉雕极盛,仅在妇好墓就出土了75件玉鱼。商代人赋予动物玉雕以生灵之气、神灵之美。商代玉鱼主要特点是制作简炼,形体扁而薄,成片状。由于用旧料或残破料改制,鱼身或直或弯,尺寸不一。鱼眼以圆形大眼为多,在鱼身上有用短直等距离的阴刻线表示背鳍,腹鳍,极少数的鱼身带有鳞纹,鱼鳞为横纵垂直于线的小弧线,鱼尾为分向两侧的公叉尾,吻部向上下两边外撇,形似钉帽,一端有的做成刻刀,有的做成勺,兼有实用之意。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顶峰时代,玉器的制作数量和雕琢工艺都不亚于商代,但型制及种类却没有大的突破。从西周各墓地出土的实物分析,玉质的鱼形佩作为动物形玉雕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广泛存在于各地西周葬中,其出土数量很多,型制各异。一种是片状雕,写实性强,形象生动,鱼身扁平或直或曲,张口圆目,在背部有一大鳍,腹下有两小鳍,两面纹饰相同,分叉尾,口部穿孔,有少数在背部穿孔。另一种圆雕的出土于亚侯墓,玉鱼从中部剖成二件,这种型制在商代是从未见到的,西周玉鱼既有佩饰也有从葬玉,放在棺罩上作悬挂物,其中的长条形玉鱼较商代身长,也有鱼身拱起呈弧形。
总之西周玉鱼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商代的一些特点,但也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粗犷、有的精美,变化复杂。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玉器继承了商、西周玉器的基本体系,保持了前一时期玉礼器、玉佩饰,丧葬用玉成为主体。
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后,建立隋朝,隋代时间跨度较短,玉器未及发展,因此传世品与出土品中的玉鱼均少见。
唐高祖李渊建立健全唐朝,近300年的统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空前繁荣,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令人瞩目的唐代文化。虽然考古发现在的唐代玉器从数量上看目前还较少,而且很零散,但从质量上看却是件件精彩。1970年在陕西省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中出土的一批玉器是目前发现数量最大的一批,玉带钩、镶金白玉镯、八瓣花形玉杯、玉杵、兽首玛瑙杯等,但未见玉鱼。传世品中有一件唐代玉摩竭鱼在《古玉精英》著录,尤为珍贵,而且与内蒙古喀会沁旗出土唐双鱼银盘中的摩竭鱼形象相近,这件玉摩
竭鱼是迄今所知唯一的一件唐代圆雕玉鱼。
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极度繁荣时期,其玉器的显著特点是神秘的宗教色彩在减弱,玉风向具有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迈进。
宋代玉鱼大致分为两种:一是鱼身有鳞纹的鱼,嘴长而前伸,嘴与头之间有阴线相隔,单阴环眼、双环眼并存,腮的边缘也有阴线将腮与鱼身相隔,鱼身饰网格纹,背鳍呈锯齿状,鱼尾呈曲面状摆动,富有动感。这种采用鱼衔莲荷的器型,荷叶边缘向内翻卷在宋代极为流行,是一种寓意吉祥之物。而另一种玉鱼是无鳞鱼,鱼身清瘦,大多呈跳跃状,昂首翘尾,眼多数为一凹型小坑,腮部以一短而粗的阴线勾出,有些鱼的身侧有一条细而长的阴线自腮部直至鱼尾,鳍、尾琢有阴线。
考古发现的辽、金玉鱼较少,主要是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的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辽玉鱼、玉双鱼、摩竭鱼等,采用透雕的技法,碾琢工艺十分精致。
元玉失去了宋代纤细秀丽的精致之美,尽情地以质朴粗放的形式表达生命的跃动,讲究作品的气韵而不讲究细部的刻划,这也是无代玉器区别于其他朝代的特殊之处。
明代玉器生产水平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玉器数量较多,考古发掘出土与传世品都极为可观。
明代玉鱼的特点是:不强调生态写实,失去力度,有些图案化,鱼身上的菱格纹取代鳞状纹,腹鳍、尾鳍比其他时代小,背鳍不发达,缺少刺骨之感和刚直的刻划,比较呆板,没有活力。
清代玉器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设计之妙,造型之奇都达到鼎盛时期。此时的玉鱼作为佩饰也数量巨大,其玉质洁白莹润,器形浑圆,造型生动,纹饰刻划精细繁褥,带有装饰性,抛光技术精湛,光泽强烈,常作鳜鱼、鲤鱼、鲶鱼,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还出现了对称鱼、双鱼等图案。而荷叶与鱼雕琢在一起的题材在此时也做为陈设品使用,不论在造型上还是在雕琢上都有别前代的艺术风格。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