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舞人拍品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玉舞人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玉舞人有做单人舞的也有双人舞的,大都有穿孔,可以作为佩在身上的装饰品,舞姿均为长袖舞。战国玉舞人,发型雕刻极为精细,发型在头顶呈扇形,两边披下,刻画出女性秀发的美。服饰上,这个时期的玉舞人均宽袍大袖,衣着瘦长,好像在旋转,苗条秀丽。汉代的玉舞人不太注重发饰,头部没有雕刻,平顶,一手在头上,衣袖盖住头顶,另一只手在下,上下基本是一样粗,呈现出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雕刻刚劲有力,多用立刀,粗细线并用。衣着简化,作风粗犷之中又显活泼生动。方牌形玉片上用阴线条刻画出舞人的上身或头部、袖部,雕刻较为简单。透雕玉舞人以透雕镂空技法制成,风姿优美,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展示当时的舞蹈特点。汉时的玉舞人多为扁平片状,作配饰用,也有少量圆雕跪姿的,一般雕琢精细是艺术中的佳品。

 

  在汉代,玉舞人佩多为女舞人的形象,她们是专供帝王贵族使役的舞人,长裙修袖,身材细挑,舞姿轻越,飘逸欲仙,其表现舞姿是社会上层阶级饮宴礼乐,祭祀仪式中歌舞场面的真实写照。据汉晋文献,汉代不少后宫佳丽为歌舞能手,如高祖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武帝时李夫人“妙丽善舞”,成帝时赵皇后“学歌舞,号曰飞燕”。上行下效,能歌善舞成为汉代上层女性竞逐的时尚。玉舞人,虽然只是组玉佩中的一个小小配件,却也成为了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见证,风行一时。到了东汉,随着组玉佩的衰落,以及刚卯、司南佩、翁仲等辟邪玉佩的流行,玉舞人也便迅速没落了。

 

  本件玉舞人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位“体如游龙,袖如素霓”的女性舞蹈者。女子婀娜娟秀的身材,轻妙曼丽的舞姿,以及人物脸部表情和服饰的细节,在娴熟流畅的镂空与或长或短、或直或弧的细阴线的虚实之间,得到了最写意传神的渲染。玉舞人的造型为片状,从人物雕刻的头饰,服饰看符合汉代舞女特征,且该玉舞人使用和田玉雕刻而成,玉质温润包浆柔和、锃亮,刀工细腻,工艺精湛,乃罕见之品。所以,该藏品是难得一见的珍品,收藏价值极高。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