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玉器——玉璇玑

玉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中华民族就是爱玉、崇玉的民族,有其独特的玉文化情结,而这种玉文化则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同样有着自己灿烂的玉文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玉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中华民族就是爱玉、崇玉的民族,有其独特的玉文化情结,而这种玉文化则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同样有着自己灿烂的玉文化。

 

  玉器是从旧时器时代的石器中逐渐分离出来的。经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考证,目前,中国玉文化主要代表有以东北地区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查海文化、红山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黄河下游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这些文化遗址中都有发掘和采集的玉器。起初人们对玉的认识比较单纯,只作为一般的生产工具。后来人民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玉农渐被神秘化、神圣化,才不作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使用,而成为祭天、祀地、祭祖先的礼器。

 

  进入阶级社会后,玉又继而礼仪化、人格化。《管子》说:“玉有九德。”孔子说:“玉有十一德。”玉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规范,并成为敛葬之物,以乞长生不老。玉器分为礼仪用器和装饰用玉,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玉器出土于墓葬中,可知为敛葬用玉,我国古代人们对玉的神化和迷信很深,玉乃山川之精英,自然界万物之精华。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有人认为,玉为冰凉,用玉随葬,可以防止尸体腐变,所以古人以玉敛尸。以玉敛葬的习俗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主要盛行于汉代。

 

  1976年春,五莲县潮河镇丹土村一村民,在国保单位丹土遗址上耕种土地时发现了一件玉璇玑并上交,随后交到县文物管理部门,现藏于五莲县博物馆。

 

  该玉璇玑为浅灰色,最大齿径为22.5cm,内径17.2cm,厚0.5cm。有绿色泌斑,纹理错杂,素面,外缘有三个齿牙形突起,其中两齿上有阑齿,近圆部较外边缘较厚,形似变形的环。通体磨光,制作较规整,可以说玉的琢磨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且器型较大,是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独有的玉器之一。该器究竟有何用途,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一些考古专家将其视为典型的璧,另有的学者称其为古代织布机上的附件,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该器为仿水涡之形,用于求雨,祭祀水禅,有的还认为是一种礼仪用器。该器究其何用?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但这件玉璇玑的出土,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新时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玉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