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玉文化的复兴
2015-03-24 13:54:24 来源:玉器收藏网 已浏览次
近来和田玉收藏之风席卷全国、震惊华夏。这是自乾隆年来的又一次“玉文化复兴运动”。所以这么说,是由于这次在“复兴”传统的同时,又出现推翻近千年玉文化的新理念,并由此形成崭新的收藏特点,值得玩味。
玉器,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物,曾为帝王专用,也曾是官员级别的标志。但自民国以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它从千年来最尊贵的宝座上栽下,沦为边缘品种,淡出民众视野。近二十年来,拍卖会上字画、瓷器、家具、翡翠等呼风唤雨,成交巨额,唯玉黯然。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近年我国的综合国力跃进世界前列,曾经灿烂的中华文化开始找回自己的尊严。在这背景下,文化含量极高的玉器,终于在沉默中爆发。
这次“玉复兴”恢复了最悠久的传统——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理念玉界没人倡导、没人呼吁,却成为群体意识而风靡全国。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独宗和田。传统文化中玉的正宗是和田玉,这次“复兴”的依然是它。尽管近年岫玉量大势猛,号称“国玉”,这次“复兴”却不带它;俄玉质地颇佳,同和田玉相当近似,但它往往要假冒和田玉才易出售;青海玉等更是不敢露出真名。真是“罢黜百家,独宗和田”。
二、专重籽玉。因籽玉经河水泥沙千万年冲刷,粗糙部分被淘汰,留下精华,是纯粹的自然造化,而且数量较少。现时凡籽玉雕件,必须留一块皮色或毛孔作为出生证,哪怕绿豆大;无皮即判为山料,价格去大半。玉界过去分等级块度是主要指标,当今则唯籽是论,山料再大价格远低于同质小籽。
三、特重原籽。古谚“玉不雕不成器”,今则反其道而行之:好玉不雕,雕必有脏。尤其是200克以下小籽,若无病可称“玩料”者,天价。不雕纹饰的“原籽”,再小不打紧,但如“动过手”切割过,就难出手。同等质地、重量的雕件,若非名家手刻,价常低于原籽。
四、极重皮色。皮色古时称“瑕”,所谓“瑕不掩瑜”。历来雕玉先去皮色,成品无皮。但现在认为皮是玉卧水中多年沁成,是大自然第二次造化,应宝之。凡有皮色价倍增,漂亮皮色为极品。凡雕玉则先谋如何保存皮色。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