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琉苍穹修千年珠缘 如意五行渡百年同船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西藏天珠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走上收藏的舞台。特别是不少明星大腕中开始刮起的一股“佛珠潮”,更是将天珠推上了时尚热议的前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西藏天珠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走上收藏的舞台。特别是不少明星大腕中开始刮起的一股“佛珠潮”,更是将天珠推上了时尚热议的前沿。
天珠是一种含玉质及玛瑙和晶体矿成份的沉积岩,有极强的磁波,有天然形成的规则图案,以眼球形为主,辅以三角形、四边形等,据称可辟邪,成品凸显眼珠状纹饰,是价格无法估量的佛教圣物。最早发现于西藏、尼泊尔等地,被人尊为“天降之石”。
天珠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之间,阿利安人的印度古国,当时的人们为求神佛庇佑,天珠因此被创造出来。当时人们以古老文献《吠陀经》中记载的咒术、图腾等符号图案造型,画于石材上,进于达到提升精神(灵魂)意识的效益,借以获得诸佛众神的加持与护佑。
天珠用于敬奉佛菩萨之事迹具代表性的记载为: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带了一尊从印度请来的佛像作为陪嫁,最后这尊佛像坐落西藏拉萨大昭寺的释迦殿内,而这尊佛像即被西藏人民镶上了百余颗各式各样的天珠,包括三颗九眼天珠,及三眼天珠、二眼天珠、宝瓶天珠(或称永生瓶天珠)、虎纹天珠和其它带眼天珠。目前这尊佛像安奉于拉萨大昭寺的释迦殿内。
西藏先民传统认为,天珠是神创造的超自然之物,是自然生成的或天降下来的,若问许多藏族群众天珠来自哪里,他们讲述着同一个古老的神话:在古代,天珠是神仙佩戴的装饰物,每当珠子破损或稍有损坏,神仙就把他们抛洒下人间。在喜马拉雅山脉古老藏民心口流传的故事则描述在高山之巅能见到这种善于飞翔的异样虫子,人们会用帽子扑它并将罩住,挪开帽子时,虫已经石化,成了天珠。
天珠的由来充满了神秘色彩,归类起来,比较主流的就有:天珠是诸佛菩萨的愿力所化成的;天珠是印度石头绘制而成;天珠是由外太空掉落的陨石制成;天珠在田野间捡获或在牛羊群的排泄物中发现;天珠是干僵的虫尸体,是昆虫的化石,或是大鹏金翅鸟结晶的化石;天珠是阿修罗制造的武器,用以对付帝释天;天珠是天神的珍贵饰物;发现天珠穴或天珠巢而获得天珠;智尊金刚亥母降下法宝天珠,拯救藏区灾民脱离苦难,消除病灾;文殊菩萨的前身撒下的天宝;天珠是大食国(即波斯)国库里的宝石之一。我们认为对这些充满了神秘和佛教色彩众说纷纭的天珠来源,应该更多的是崇拜信仰和美好祈愿约定俗称的。
每颗千年至纯天珠的图腾都蕴含神秘的加持力,自古既是最神秘加持力之佛门圣物,非佛缘深厚福报巨大之人难以见之、得之,自古便有一珠而易良马五十匹之说。
近几年,在各大拍卖会上,来自雪域高原的神秘天珠格外引人注目,早在2009年,北京中嘉国际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朱砂“九眼”天珠以4000万元成交;同场中,一件“三棱护法天珠”以5000万元成交价创下国内拍卖纪录—有史以来的最高价,令人咂舌;2012年,北京瀚海一件“十二眼”天珠以1840万元成交;2014年5月,一件天珠王以3696万成交,同场一件九眼水纹长寿天珠以2240万成交。
天珠以其独特的神秘色彩迅速俘获藏家的喜爱之心,占领拍卖市场,并有持续火爆之态势。专家称,由于藏族民众普遍将天珠视为“神佩戴的饰品”,并笃信天珠为天降之石和最为贵重的护身符,年代久远、品相良好的老天珠现已很难在市面上找到,加之天珠收藏氛围渐浓,收藏的人数越来越多。这种收藏不像大众收藏那样,没有特别广的受众群体,而且天珠的数量本身就不多,这样藏家手中的数量自然也不多。
此件如意老天珠,其白、棕、黑的三色如意效果,极为罕见,且又是吉祥如意花纹,更显其弥足珍贵。在藏密中如意象征至高之吉祥,四如意则喻意四臂观音的四只手中均持有如意,为大圆满吉祥之意。天珠是一种含玉质及玛瑙和晶体矿成份的沉积岩,有极强的磁波,有天然形成的规则图案,是价格无法估量的佛教圣物。
不同的天珠图腾有着不同的含义,天珠图腾以眼为主,天者圆也,如来智慧德相,形同上天部的符号;地者方也,众生之根基,形同大地之母的符号。“方圆”即是宇宙,也就是佛教密宗的坛城;即是说,筑方圆的佛坛,并以图腾意念的方式,来表现宇宙的景观和诸佛菩萨的境界!视为之义。同时,随着受教者的祈同而经现,谓之为“授证”,即“扳依”之意。
据百鸿艺术市场部徐经理介绍:天珠子都就对人的身体有着神奇的疗效,不仅能改变人的五行运数,更能使人获得神秘能量的加持。如意天珠有心气和顺、吉祥如意、瑞气千祥、生活美满之意。此件如意天珠的表面自然存在一层油亮、蜡状的润泽感,天眼为自然形成,非人工雕画,是一种沉积岩有极强的磁场,天然形成的规则图案,可招福挡煞、趋吉避凶,是价格无法估量的佛教圣物。
更多关于广州百鸿艺术品展览有限公司活动可关注百鸿官网:http://baihone.com/或可拨打服务热线:400-9918-222。百鸿艺术微博:http://weibo.com/GZbaihone 百鸿艺术微信:bhservice@baihone.com。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