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玉的盛世风华

仿古,是中国诸多工艺美术门类中常见的传统技法。玉器仿古,古已有之,但以北宋中叶金石学兴起之后尤为盛行。经金石学的推波助澜,宋元以降,文人士大夫收藏、赏鉴古玉蔚然成风。然而,传世和出土的古玉毕竟数量有限,供不应求的局面自然成为仿制造假的温床。

      仿古,是中国诸多工艺美术门类中常见的传统技法。玉器仿古,古已有之,但以北宋中叶金石学兴起之后尤为盛行。经金石学的推波助澜,宋元以降,文人士大夫收藏、赏鉴古玉蔚然成风。然而,传世和出土的古玉毕竟数量有限,供不应求的局面自然成为仿制造假的温床。到了明清时期,各类仿制玉器甚至占据了玉作的半壁江山,以致清末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感叹:“唐宋以后,仿制之器多,而求玉之真者,不可辨耶。”

      不过,仿制的玉器,从古至今都存在着制琢动机与工艺水准迥异的现象,并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赞成将其明确区分为仿古玉与伪古玉。仿古玉,指模仿古代玉器、青铜器、陶瓷器、竹木牙角器、漆器、金银器以及书画等传统艺术品器形或图纹的玉器,其动机大多出于慕古与欣赏。仿古玉主要出自宫廷御用玉工,这部分仿古玉不存在牟利的现象。当然,民间官宦人家也有仿古玉的需求,因而许多民间琢玉高手也擅长仿古,明代琢玉大师陆子冈便有仿汉青玉樽等仿古玉作传世。这部分仿古玉虽然以牟利为目的,价格高昂,但其材质与工艺堪与宫廷仿古玉媲美,且都不有意仿沁做旧假冒古玉。

      总体而言,仿古玉多选用优质玉料,琢工精细,造型端庄,纹饰优美,本身就是上佳的艺术品。南宋朱晞颜墓出土的青玉兽面卣,元代范文虎墓出土的白玉带盖贯耳瓶,温润的玉材均不作任何人为沁色,规整的器形端庄雅致,充分体现了宋元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是当时仿古玉的杰作。

      明清时期延续宋元传统。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一件万历皇帝使用过的金托玉爵,形仿商周青铜爵。爵呈元宝形,深腹,圆底。器身两端阴刻龙纹,龙前爪捧托“万寿”两字。一侧镂雕蟠龙形把,蟠龙作拱背攀附状,口衔爵口,似对爵内美酒垂涎欲滴,意趣盎然。金托中央突起的层峦群峰用以承托爵足,山峦四周镶嵌二十六颗名贵的红、蓝宝石,珠光宝气,极尽奢华。全器寓意“寿山福海”,“万寿无疆”。如此复古与时新的完美融合,恰也是仿古玉的特色之一。

      至于清代,仿古玉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好古的乾隆皇帝尤其是仿古玉的积极倡导者,曾多次下旨命内务府造办处依《考古图》、《宣和博古图》、《西清古鉴》等书中的图样仿制玉器。乾隆时期的仿古玉器,无论数量、工艺,还是造型、题材,处处洋溢出盛世的风华。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