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赞玉:赋予玉以人格化的美喻

玉被用作“君子修美”,是从自然美走向理想美的美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赋予玉文化以新的内涵。孔子论玉不是一般的说教,或故弄玄虚,而应看作美学教育的崭新形式。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其美学观也对后人也有着深刻影响。

      《礼记·聘义》一文中记载了孔子的优秀学生子贡和孔子关于论玉的一段问答。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在其中泛泛而谈了玉有十一种美德,这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论述。玉被孔子喻为道德人文修养的象征,提升到精神层面上的理想化标准,玉从此具有了人格化的美喻。

      玉被用作“君子修美”,是从自然美走向理想美的美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赋予玉文化以新的内涵。孔子论玉不是一般的说教,或故弄玄虚,而应看作美学教育的崭新形式。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其美学观也对后人也有着深刻影响。

      此所谓,君子的品质有“似玉”之美,是因为玉具有的“文”和“质”的内在统一。对此,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贡也作了论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由此,可以认为“文质彬彬”所指形式和内容的相和谐与统一。可理解为,“文”是礼乐修养可视的外在之美;“质”是对仁义道德可感的内心之真善美。李泽厚先生对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心理结构的历史地位评价说:“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玉雕艺术的思想性从神的时代走向了理想化和人格化,这是玉文化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孔子赞玉的美学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对后来玉文化及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与子贡师生间又有一段对话。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段对话的意思是:子贡说:“《诗》上说,‘(君子的自我修养)要像加工玉器一样通过切磋琢磨方能成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我已经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你已经能举一反三了,(知道‘好礼者也’了)。”孔子认为“礼”光有外表美是不够的,只有雕琢后才能“文以见乎质”,这体现了“圣人知礼”的美学思想和表里一致的美的艺术形式。

      孔子论玉的见解还有不少,这里仅举一二例,是想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研究玉的内在美和雕刻美的两者关系,为当代玉雕创作又能提供怎样的参考价值呢?

      在玉文化长河中激起浪花的绚丽时代,一波接着一波,当代盛世,玉雕艺术光耀夺目,玉文化的传承也将今胜昔。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