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玉石到底靠谱不靠谱
2015-01-06 09:00:20 来源:中国爱艺网 已浏览次
2014年11月5日星期三,距离光棍节和所谓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还有6天,距离感恩节还有22天,距离圣诞节还有49天,距离2015年春节还有105天。
在这个电商大战即将来临的节骨眼儿上,中国经济网跟大家一起聊聊网购玉石的事儿。这几年,珠宝玉石市场的行情持续走高,各种商品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因此不少消费者选择网购玉石珠宝,一来认为网购价格明确,各商家均明码标价,成交量与消费者评价可作为重要参考,二来网购方便快捷,服务质量有保障,可随时退换货。然而,网购玉石真的这样靠谱吗?
商品图片是否靠谱?
在电商平台上,商品的图片是人们认识商品的入口,也是商品关系到商品点击量、销量最直接的因素,因此商家们也是对自己商品的图片描述做得有声有色。
其实毫无疑问,仅凭借图片是难以判断的。首先,这些图片都是经过PS处理过的,过分纠结玉石的白度、细腻程度无太大意义。其次,只通过图片判断玉石的好坏也是片面的,不专业的。专业人士也不会靠图片来下结论的。
不过,虽然图片在描述商品时显得过于片面,但也是商品的重要参考,其中有一些信息仍然是可以获取的。比如两个镯子的光泽、颜色和体量大小,左边这个是油脂光泽,从白度上看,可能是俄罗斯山料或者山流水料,而且从镯子的圈口和镯子的宽度比例来看,这个玉镯可能较宽。而右边这个,明显光泽不对劲,用土话来讲,这个镯子有“贼光”,从白度上看,这个镯子发灰发暗,比起左图,这个镯子更像是青海料,从镯子的口径来看,这个镯子也较细。
虽然处理过的图像也能间接判断玉镯品质的好坏,但是,这些均不能作为商品质量的依据,更无法判断出玉镯的实际价格。通过图片,我们能否判断出商品有没有瑕疵,有没有绺裂或者水线?我们能否判断出商品背面的样子?我们能否感知玉石的密度和实际大小?这些显然是不能的。专家尚且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何况普通人呢?
商品证书是否靠谱?
现在网上关于玉石证书的讨论很多,有些人质疑证书的作用,有些人质疑证书的真伪性,还有些人质疑证书的权威性。其实随着行业发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诸多质疑和争论都是行业发展的正常现象。
就笔者而言,姑且不讨论赌石和证书造假现象,现在很多鉴定机构都具有CNAS、CMA或CAL资质,其权威性、真实性毋庸置疑。如今,笔者不否定有一些较小的鉴定机构为了追逐利益,做违心的鉴定。但是,随着证书的正规化、普及化,鉴定证书确实是商品质量的保证,是消费者的定心丸。
然而,通过证书是否就能确定玉石珠宝的价值呢?这个问题需要质疑。
首先,证书的功能只能判断商品的真实性,而不能判断商品的优劣。就好比翡翠,只能判断是天然翡翠还是染色或者注胶翡翠。而至于翡翠是老坑还是新坑,是玻璃种还是冰种,甚至是铁龙生,这些都不在证书判断范围之内。
任何石头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不管它品质的优劣,只要是商品,都有它自己的价值。一件酸咬+注胶的翡翠可能值10元钱,一件天然A货翡翠可能也只值10元钱。如果你花了100元买了一件只值10元钱的翡翠,不管有没有证书,是不是天然的,你都买亏了。
再有,玉石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神的载体。这些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也不是单单一张商品证书就能说明问题的。
因此,虽然证书的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无法判断商品的价值,更不能作为商品价格的参考依据。
名家作品是否靠谱?
要回答名家作品是否靠谱,笔者认为应该先确认两件事。第一,所谓名家,是否是业界公认的名家,是否德高望重。第二,作品是否为精品。如果既是名家也是精品,那该商品毫无疑问,肯定是靠谱的。
为什么在确定了名家后,也要确定是否是名家的精品呢?
因为名家也是人啊,也是不断成长,不断磨练,一步一步才成为名家的。没有人一上来就能雕刻精品,也不是名家只雕刻精品。在艺术品交易圈里面,大家都知道,只有精品才有收藏价值,换句话说,只要不是精品,是一般大陆货色,即使是名家雕刻,也没有收藏价值。
可问题是,大多数消费者恰恰不能确定这两件事。
如上图所示,某网站所谓“名家玉雕”的作品,拍卖量也是醉了。名家们简直太忙了,为了拍卖量也是蛮拼的。
笔者认为,网购名家作品,能确认是名家精品是本事,但一般人很难通过网络了解的如此详细。
电商平台的玉石制品该不该买?
万事都有双面性,我们不应该因为网购玉石受到质疑而否定这种营销模式。
前面我们分析了图片描述、证书描述和名家描述,但这些内容只针对精品玉石。如果消费者只想买一两件价格便宜的工艺品或者礼品,那么网购不失为一种方便的选择。
有的时候,“如果你认真就输了”,在网络上,看见一件自己喜欢的工艺品,差不多就得了,不用过分追求它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自己喜欢比什么都重要。 又有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认真,即使为了一块石头,也要精挑细选,精打细算。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