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石只是缅甸人的衍生品 行家不玩

提起翡翠,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赌石”:一块标价只有几十万元的翡翠原石,只在表皮上面被磨出几方“窗口”,隐隐约约透出一丝绿色;然后,很多人围着这块石头左瞧右看,或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或独自凝神定气、望眼欲穿;再然后,一个人终于下定决心掏钱,将石头拉走……

      提起翡翠,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赌石”:一块标价只有几十万元的翡翠原石,只在表皮上面被磨出几方“窗口”,隐隐约约透出一丝绿色;然后,很多人围着这块石头左瞧右看,或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或独自凝神定气、望眼欲穿;再然后,一个人终于下定决心掏钱,将石头拉走……

      如果这个人将石头切开,发现里面有宽宽的绿色色带——于是,这个人赌赢了——此时,这块已经切开的石头价格立刻可以飙升至成百、上千万元。但是,如果没有在切开的石头里面看到绿色,那么,这块花费几十万元买进的翡翠原石将几乎一钱不值,充其量只是一块质量不错的建筑材料。

      缅甸人的把戏

      “其实,赌石基本上都是骗人的。”万珺告诉我们,翡翠市场里面,中国人的加工工艺世界领先,而在看料(即挑选翡翠原石)的本领上,缅甸人是绝对的No.1。

      全球只有缅甸的北部地区出产翡翠原石,石头被挖出来后通常都是湿的,这个时候往往是看料的最佳时机。缅甸当地行家们一手端着高倍的放大镜,另一只手拿着一根特制的钢针,剥开石头的表皮,一点点挑出里面的矿物颗粒,并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

      一旦发现有绿色,他们就会剥开的越来越大,然后沿着绿颜色的矿脉走向切开石头,卖出高价;如果没有在石头的矿物颗粒中发现绿色,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将稍微被破环的石头表皮复原,并置于露天场地中让其表面尽快氧化,然后将“完整的”石头公开拍卖交易,当然价格相比切开的石头要低很多。

      在这场其实结果早已铁定的赌局中,买家几乎是不可能战胜“庄家”的。没有人可以通过肉眼就能看出一块表皮已经氧化的石头中是否含有绿色。

      更有意思的是,在原石表面上磨出几个“窗口”,似乎可以让买家的胜率增大一些。这样的石头更吸引人,能卖的价格也更高。但是,当买家从“窗口”中发现有绿色而买下石头后,切开时才发现——原来整块石头的绿色可能就只有“窗口”上的那一抹处……

      正因为如此,国内真正的翡翠行家们几乎不买赌料,都是在公开市场中竞拍已经切开的石头。

      收藏的最好时机已近终点

      当年在“北大”地质系就读期间,万珺选修了一门珠宝课程,立刻被翡翠那迷人的绿色所吸引,以至于她毕业论文的题目也改为珠宝。1994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成立,万珺成为当时业内最年轻的珠宝部经理,以至于有客户到访时,常常以为眼前的万珺是经理秘书。

      那个时候真是收藏翡翠的最好时间,当时的中国市场上是红、蓝宝石的天下,普遍价格在千元以内,认识翡翠价值的人并不多。2000年后,国内翡翠市场开始启动,北京世都百货商场,万瑞祥翡翠曾展出过一个价值96万元的翡翠玻璃种桃子,“当时特轰动,因为那个时候柜台里的翡翠标价几千元就已经是很贵了。”2001年底,北京又出现了一串“每一颗都是满绿的”翡翠项链,价格仅仅是15万元。今天,那串项链至少可以升值到百万元级别的价位。万珺不禁感慨道:“我记得那串项链大概有二十几颗翡翠珠子,每个珠子立径足有15mm,真是好东西。当年卖出去后,直到今天就再也没有看到第二眼了。”

      翡翠之所以升值潜力巨大,主要原因就是原料的稀缺。清中期到民国期间,由于翡翠原石开采手段的落后,那时的翡翠虽然有文物价值,但本身质地普遍不高。而从2000年前后开始,随着中国内地翡翠收藏市场的全面启动,缅甸当地也开始了最大规模的机械开采阶段,大量优质的翡翠原料不断面世,好东西也越来越多。

      经过大约10年的疯狂开采,如今缅甸的翡翠原石矿产资源也面临枯竭的境地,原先被废弃在坑口处被视为废料的原石,居然也能卖出高价。“这就意味着,在2000年前后出产的翡翠,基本上质量属于最佳的,是收藏的首选。”万珺说。

      “你所知道的翡翠传闻都是错的”

      1、  翡翠跟白玉一样,还是越老越值钱。

      决定一件翡翠价值的首要因素是材质,可以占到全部价格的90%。因此,一件即使是

      当年慈禧带过的手镯,如果它的质地一般,也不会有你想象中那样能够卖出天价。

      另外,圈内常说的“老坑”和“新坑”,其实并非指翡翠的年份,而是指翡翠原石开采的不同区域。“老坑”指的是缅甸矿区内位于河床上的坑口,翡翠质地往往比较细腻;“新坑”指的是河床附近的山上的坑口,由于长期缺乏水的滋润,“新坑”的山料往往质地不如“老坑”中的水石。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