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寿山石雕——古老艺术庆新生
2014-09-02 10:34:11 来源:寿山石文化网 已浏览次
20世纪上半叶,由于国内战争频繁,三四十年代又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经济凋蔽,交通阻塞,百业俱废,民不聊生,福州传统的寿山石工艺也濒临人散技绝的境地。原先十分兴旺的城内总督后古董街店铺相继倒闭,许多石雕艺人被迫改行另谋生路。连“西门派”著名艺人王炎铨、王雷庭也都改行上街刻印,靠微薄的收入糊口。1941年和1944年福州两次沦陷期间,雕刻艺人生活更加悲惨,饿死在街头的事时有发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百业开始复苏,民生渐趋安定,为寿山石雕的复兴创造了客观条件。寿山石艺人纷纷复业,重操雕刀,创作艺术品。偏远的寿山村石农也恢复采石、挖老洞、觅新矿,使处于绝境的寿山石雕行业有了转机。
50年代初,东门、西门两派艺人捐弃旧时传承的门户之见,打破个体分散生产的旧模式,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东门派”的16个艺人(人称十六罗汉)率先成立了石刻生产小组。“西门派”的30余人,随之成立了图章供销组。后来,“东西合流”,成立了合作社,更进而发展为拥有数百人的工艺石雕厂。
这一时期,一些石雕艺人被选送到中央和外省的美术院校深造。现代美术理论和西洋雕塑艺术,对寿山石雕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技艺上的突破性进展。寿山石雕的名声也从国内扩展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至世界各国,石雕艺术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并使世人改变了传统观念,认为寿山石雕不是一般的传统工艺品,而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种象征。国际市场上的寿山石雕作品价值倍增。
寿山石雕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寿山石矿开采规模的扩大。长年不见的材大、色丰的石料被陆续开采了出来。如高山新洞挖掘出来的寿山石,质地温润,色彩多五颜六色,且大者重达二三百公斤,为设计雕制大型山水、花果和人物、动物群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上图:1955年,冯久和师傅就用一块近50公斤、黑白相间的高山石首刻大型石雕《群猪》,色泽酷似真猪,形态栩栩如生。

上图:1956年,陈敬祥用一块50多公斤的巧色高山石雕刻《求偶鸡》。他匠心独运,自行设计各种特殊刀具,采用镂空技法雕刻鸡笼,表现了笼内一只母鸡和笼外数只公鸡互相呼应的情景,意趣横生,妙不可言。此作是寿山石雕史上第一次用镂空法创作的大型作品,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因而轰动了石坛,仿效者众。极大地丰富了圆雕技艺。
这个时期,寿山石雕师当家作主人的心态极强,纷纷以创制佳作为已任。名艺人林寿甚发挥了擅刻花鸟的专长,先后雕制了《鹅燕薄意笔筒》、《松鹤》、《荷花盘》、《文具》等,技法纯熟,意境高雅,荣获福建省和福州市的创作奖。《鹅燕薄意笔筒》和《文具》分别为莫斯科普希金徒造型艺术馆和福建省博物馆收藏。1958年,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融圆雕、透雕、高浮雕、链雕技艺为一体,在一块旗降石上精心设计、雕镂了《九鲤连环卣》、链条环环相接,卣身上九条鲤鱼清灵剔透,鳞片形似钻石,水痕闪闪,水珠欲滴,是一件传统和创新相结合,多种技法同时应用的代表作。由于老艺人们创作激情的迸发和创作思想的更新,又相继出现了《花果累累》、《海底世界》、《海味盘》等好作品,50年代的寿山石坛,面临的是一派欣欣向荣、花团锦簇的大好形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