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的寿山石雕——现代艺术风格的产生和发展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人民获得了第二次新生,国家的经济、文化从危机的边缘走上复兴之路。寿山石雕艺术也得以振兴。60年代后陆续从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为石雕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此时正是他们充分发挥现代美术理论和绘画、雕塑的坚实基本功作用的时候。他们的作品题材新颖,格调清新,充满着时代精神,对传统的石雕艺术有极大的突破。在长期以来以具像为主的寿山石雕艺术殿堂中,逐渐出现了一种充满感情的、有理想观念的新石雕艺术。这种新兴的现代石雕艺术,生气勃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寿山石雕现代艺术,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艺术家将现代美术的写实求真、重视意境的深远,感情的深邃等原则,运用于雕刻,表现手法多采“工笔”,少用“写意”,追求人物主体面部表情的刻划和物像主体的质感表现,以及人体比例雕刻的准确,甚至连人物的手脚、骨骼、血管、筋络都淋漓尽致地刻划出来,达到了突出主题,给人以直接强烈的心理震撼。

      第二是,现代美术追求朦胧感和抽象美的倾向,也影响寿山石雕艺术的创作思维。寿山石的形态、色相、质地都是天然的,在石雕艺术创作中十分强调“存天地之形”、“原宇宙之美”的“原汁原味”。这与现代美学的抽象美是一致的。青年雕刻家林飞创作的《开天辟地》、《米芾拜石》和女雕刻家刘爱珠创作的《有渔乐》、《岁寒赏梅》,都是作者对石材自然美的尊重与酷爱的珍贵之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图:林飞的《米芾拜石》所用的石材,是一块跷偏长的高山石,色艳红并含有朱砂纹理,十分可爱,令作者不忍随意动刀。但作者的艺术灵感,亦随之而生。他只在原石的下方,匠心独运地雕刻了米芾躬身下拜的情景,既保持了石材的自然美,又展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赋石头以生命,起到点石成金的艺术效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图:是女雕刻家刘爱珠的《岁寒赏梅》。是作者对石材自然美的尊重与酷爱的珍贵之作。它的特点是不太强调表现手法上的“多工笔少写意”,而是相反地提倡“多写意少工笔”。作者通过“相石”,产生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和美的享受,继而利用天然石形进行创作。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