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翡翠雕刻题材: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来源于唐代诗人孟浩然巧拒官位、归隐山林终身读书的故事。
      
      孟浩然少年好学,酷爱梅花,常冒雪骑驴寻梅。四十岁时,游学长安,考进士不中。一次王维私邀其入内署做客,正巧唐玄宗前来探访王维,情急之下,孟浩然藏匿床下,王维则以实情相告。唐玄宗早已耳闻孟浩然才华出众,便诏其出来诵诗一首,希冀其能一展才华,为朝廷做官。但孟浩然诵诗时,却巧用诗句表达自己并无求仕之心。唐玄宗爱其才能,更被其人品和诗词所打动,只好由他而去。自此,孟浩然淡泊名利、寄怀于山水间。
      
      唐代张谓有咏梅佳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隆冬季节,絮雪轻埋,大地疏离,仿佛只有黑白两色,唯梅花静立在那,迎风雪而孑然开放,斗雪凌霜、淡雅圣洁。梅花与傲霜凌雪紧密相连,由此梅花作为君子修身立德处世待物的参照,从中感悟出人生哲理与行为准则,于是,踏雪寻梅,成为寻找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支撑,演绎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踏雪寻梅,表现了文人的傲骨气节、大隐隐于林。
      
      踏雪寻梅题材多用墨翠及带雪花棉的翡翠雕刻,仕女、梅花、雪花构成整个画面的主题,大惑的是踏雪寻梅的主角如何变身为仕女,茫然不得其解,之前写一文《是谁在踏雪寻梅》即有感于此。常见的踏雪寻梅雕刻图案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相较“踏花归去马蹄香”,用数只蝴蝶飞逐马蹄的画面表现,意境何等的贴切达意,顿觉踏雪寻梅意味寡然,创新与突破应该指的就是此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