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石收藏留神绿泥石造假

  被尊为“石中之王”的田黄石,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及拍卖价格的高涨,成为收藏爱好者追捧的对象之一。目前,真正的田黄石在市场上越来越少。“名声在外”的田黄石很多人都想拥有,因此造假现象便随之而来。同时,一些收藏爱好者“捡漏”的心态也让造假者钻了不少空子。  目前,比较常见的造假田黄通常有几类:用石头染色造假、用树脂造假、用颜色相近石头冒充。其中,用绿泥石染色冒充田黄石的情况较为普遍。


  被尊为“石中之王”的田黄石,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及拍卖价格的高涨,成为收藏爱好者追捧的对象之一。目前,真正的田黄石在市场上越来越少。“名声在外”的田黄石很多人都想拥有,因此造假现象便随之而来。同时,一些收藏爱好者“捡漏”的心态也让造假者钻了不少空子。  目前,比较常见的造假田黄通常有几类:用石头染色造假、用树脂造假、用颜色相近石头冒充。其中,用绿泥石染色冒充田黄石的情况较为普遍。


  由于绿泥石质地松软,染成黄色后,从外观上看,与真田黄颇为相似,一般消费者根本无法凭肉眼分辨。由于其密度比较低,分子之间的缝隙较大,故而颜色容易浸进去,具有较大迷惑性。


  用绿泥石染色制成的“田黄”,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随形印章,不带任何雕饰,外表有深色蜡状物,模仿包浆;另一种是钮章,通常雕工粗糙,并且有意处理成稍有破损或是刻痕里面较脏来模仿包浆或岁月痕迹。有些还会有印文雕刻,并刻上边款,模仿老印章出售。我们平时在博物馆里见到的真正田黄雕工都很精细,真正的田黄自古以来都是很珍贵的,雕刻当然也不会找差的工匠。所以,碰到雕工极差的机器工“田黄”,就一定是仿冒的。


  如何鉴别绿泥石染色“田黄石”


  首先观察其纹路。真正的田黄会有萝卜纹或是形成时产生的流向纹路,而绿泥石染色而成的肉眼则看不出来纹路。


  其次试探其硬度。鉴别时可以用指甲划一下,因为绿泥石的硬度较低,用指甲划会出现一些粉状物质,而真正的田黄用指甲划是划不出痕迹的。


  另外,田黄的价格相当高,如果卖家几十块钱或是几百块钱就要出售,那可就要斟酌斟酌了。


  常见田黄造假种类:


  ●用寿山石染色。通常用质地较为不错的寿山石,经过染色后手感、刀感都较好,不易分辨。但是这种染色一般只会在表面,如果我们见到一方田黄颜色呈从外到里渗透状,就要当心了。


  ●用树脂造假。这种造假的田黄通常看起来十分匀称通透,有些甚至做上去“乌鸦皮”浅雕。这种造假田黄通常较轻,并且质地过于均匀,而这样的田黄几乎是不可能的。


  ●用其他黄颜色石头冒充。有些卖家会拿四大名石里的其他知名黄颜色品种,如连江黄、水淡黄、鹿目、昌化黄石、寿山溪蛋石、巴林黄冻等来充当田黄出售。这些石头本身质地较好,但是如果当做田黄出售,价格相对其本身价值则要高出许多。


  ●小块拼凑雕刻。由于田黄大块最为难得,许多商家就在块头上面下功夫。通常用一两块或多块来拼合后进行雕刻,将粘合处做雕刻处理,这样做成的田黄迷惑性较大,需用强光手电筒仔细观察裂隙才能辨别。


  ●绿泥石染色造假。这种造假较为常见,绿泥石便于染色,而且成本很低。这种造假也是最为常见的手段。

责任编辑:木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