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后流行佩戴玉童子


汉代以后,人物类玉雕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唐代佛教盛行,因而出现了以飞天、佛像为题材的玉雕作品。传世的唐代玉飞天多采用和田白玉和青玉雕琢,均为椎髻、面正视、裸胸、着长裙、跣足、披巾,作凌空飞舞状,下有骨朵云衬托,动态自然,姿势婀娜,令人神往。另外,唐代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玉雕作品中出现了胡人俑、胡人牵骆驼等雕刻摆件。唐代玉人造型具写实特点,人物神态自然,富于变化,面部及肤体饱满、丰腴,线条简练,不太注重对细部的刻画,这种风格对以后的玉人雕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时期,玉人多了起来,题材也更加广泛,品种有佛像、老人、童子等。其工艺水平和风格和唐代相近,只是人物造型更趋于饱满丰硕,玉雕题材更平民化,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玉童子多为玉饰,一般身体丰满,头大、腿短,发式、服饰刻画真实自然,衣纹线条简洁有力,童子一般手持物件或有嬉戏动作,俗称“婴戏图”。玉雕童子佩至少在唐代已经出现,唐以后越来越盛行,童子佩的盛行表明童子已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反映了中国人对多子多孙的祈盼。
到了明清时期,玉人以佛像、仙人、民间偶像、历史人物、寿星、童子最为多见,还有老人、妇女等人物。佛像有释迦牟尼像、弥勒像、观音像等,民间偶像和历史人物有关公像、钟馗像、福禄寿像、财神像、姜太公像等。无论是讨人喜欢的童子、开怀大笑的弥勒、庄严威武的关公还是象征智慧的姜太公、代表长寿的老寿星、象征财源滚滚的财神爷等,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福纳祥的精神诉求,至今仍能满足不同阶层人士的不同需要。
明清时期的玉人更加饱满丰硕,头部渐渐变大、变胖,身材渐渐偏矮,其中以婴戏童子最为典型。明清玉人形态夸张,表情丰满,神态自然。单体人物与多体人物组合雕刻的形式很普遍。如五个童子爬上笑容可掬的弥勒佛身上戏耍的造型名为“五子闹弥勒”,常用于祝愿阖家欢喜。
责任编辑:xw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