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文化

一、有新石器时代玉器发现的文化和地区
就今中国广大地区而言,在新石器时代是处于原始社会的后期,尚未形成一个统一华的国家。尽管如此,但就某一地区而言,往往有一个各方面情况基本相似的文化内涵在起主导作用,有的还有一个部落首领或头人在统治着或统领着某一文化的人群。这一部分人群组成的社会,考古学上称为某种文化。
迄今所知,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定名为某一文化者,已有数十个,但发现有玉器遗存者,只有十余个。其文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地区:处于东北地区辽河流域的查海文华化或兴隆洼文化、物博新乐文化和红山文化等;处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坟口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客省庄文化和齐家文化等;处于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淇文化、裕泽文化、良诸文化等,处于珠江流域和边远地区的石峡文化、卡若文化和台湾的卑南文化等。这些文化区域大多各在一处,有的虽同在一起,但年代有前后关系,或后者就是前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年代从距今8000年至4000年不等。
二、新石器时代诸文化采用的玉料
新石器时代各文化使用的玉料,是从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时选用坚硬石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其早期仍处于石、玉并用或玉、石不分的过渡期。至新石物器时代早期,有的文化已开始用玉作器,并过渡到玉、石分开的阶段。其选玉标准就是:大凡用当时最坚硬的器具,如竹、硬木、骨、角、牙等刻划不动者,而只能用解玉砂琢磨为器并有一定美感者,方可定为玉。上述情况,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用玉料的另一种情况是,各文化所用玉料多就地或附近取材,如东北地区各文化用玉料,多采自辽宁等地的岫玉,或含有透闪石成分且较坚硬的“老岫岩玉”(产地在辽宁省的宽甸县)。长江流域则来自其地区各省的帕玉或地方杂玉。其中良诸文化所用玉料,经化验考证,主要来自江苏省南京市郊产的“闪玉”料。黄河流域各文化用玉料,经观察有是山东日照莱阳帕玉和河南南阳玉(即独山玉),有的是甘肃的闪石和祁连山怕玉等。台湾地区的卑南文化用玉料,据笔者观察,很可能产自其本地的花莲县怕玉。而石峡文化玉料似与良诸文化玉料相同,或为另一未发现产地的玉料。
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玉料,经重新埋入土中后复出时,其质色往往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表面如新并无沁色,这在诸文化中常有发现;二是表面虽有沁色,但很轻,或仅局部才有,多呈乳白或灰白色中;三是浸蚀严重,表面甚至器内物皆呈灰白或鸡骨白色。造成上述三种情况的原因,多与玉质的不同有关,如帕玉,一般不受沁,有者亦极轻。而良诸文化、凌家滩文化等地用料,多有沁且较重。此外,上述三种情况亦与埋葬地区的土质和水质有关,一般含酸碱物较重的南方水土对玉器的浸蚀较重。

三、新石器时代良淆文化玉器的制作
新石器时代玉器制作时,带动解玉砂琢磨玉器的器具,主要用竹、中物木、骨、角等制成。但有些地区,如红山物华文化,可能是用动物筋条或皮革带动砂磨玉。而良诸文化的刻纹,据考似用坚硬的鳌鱼牙直接刻划而成。有鉴于此,故此时的玉器往往开片厚且厚薄不均,表面有开料时留下的较宽的台阶痕。而穿孔,一般孔径较大(最大孔径达7厘米,最小者也有0 .3厘米),且穿孔不正,孔呈喇叭形,孔内留有“来福线”和未穿透时及使用器具击穿的隔痕等。所琢饰的纹物图,凡用硬具直接刻作的直线纹,皆边宽和深浅相同,而有弧度之线纹,皆深浅、宽窄不等,且多在边洞或拐角处留有岔道。若是用动物的筋条带动解玉砂琢饰的纹图,一般线条较粗宽,往往粗细不等,深浅不同。
四、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玉器品种
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玉器中,按其主要用途分,有实用和非实用的生产工具和武器,有仿工具或武器的仪仗器物,有美化生活的佩玩和祀神鬼的礼器(祭器)此四大类。这些玉器在不同的文化中,出现的先后、有无、多少等情况是不同的,造型、纹饰也有所别。
玉制生产工具或武器,无疑是从旧石器时代的同类用品发展而来,所不同的是材料和制作法略异。旧石器是打制,新石器是磨制并多用穿孔。玉器品种有斧、铲、链、凿、锌、矛、纺轮等。这些作品,在有玉器的文化中,皆或多或少有所见,其造型也基本相同,只是早期的玉器制作较粗糙、厚重且无穿孔,而晚期制作则较为规整,有穿孔,个别还饰有纹图。
此器的玉仪仗器,从其有刃和较宽且薄的情况看,其形当自工具或武器,但其用途均非作实用而是作部落首领或头人显示权威博的仪仗器用。其品种有呈扁宽梯形的刀、似斧或铲的械、三边刃且端尖的戈、前端作凹刃的戚(有的名牙璋)等。新石器时代的玉仪仗器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所见均为龙山文化和良诸文化遗物。其中良诸文化中只见玉械一种,与其同时出现的,还有玉械把上作装饰用的冠和端饰两种嵌缀物。
此期玉佩玩种类很多,见者有作头饰和胸饰的玉块、替、外方内圆器、三孔器、双联中物璧、马蹄形器、冠状器、“华博山”字形器、勾形器、勾云形器、柱形器等,作项的有串饰,作玩赏的有写实和神灵动物的玉鱼、蝉、龟、鸟、虎、神中兽、龙、凤等,手饰的有玉戒指、镯等。
新石器时代的玉制礼器,见者有“岁器”(即中璧、踪、圭、唬、璋、磺六种器)中璧、琼和磺三种。按《周礼》记物博述,此三种玉器中的璧作礼天,琼礼地,璜礼北方,但当时是否有此作用仍有不同的看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此时物亦出现甚多形近似璧,但与正规的璧造型有别的玉器,如穿孔大小和边饰均有不同的扁圆有孔形器环、缓、牙璧(又名琏巩)等物。其中牙璧尤为奇特,不仅扁圆和中有圆孔,且外周有三个脊牙作向一个方向旋转状。其用途在学术界亦存在争论。笔者认为它仿自水涡或旋风,是一种礼水或风神用器。
新石器时代玉器品种除了上述四大类外,还有一些介于某二类之间的玉器,如前述的写实或神异动物形器多有穿孔,可为佩,但不能排除它们也是一种动物崇拜的祭器或“图腾”。此外,此期出现一些以人为本模仿的神灵鬼怪器和写实的人形玉器,大多以人首或人面形出现,个别亦以整体人形出现。其中,除有人体写实的局部器官外,亦有将某一器官变形夸大的。鉴于它们多有穿孔,故可作佩,亦可作祭祀或纪念性物品用。但究竟作何用为宜,还有待更多的考古资料来证实。
五、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玉器上的饰纹图案
新石器时代玉器,大多是光素无纹者,但也出现了一些有饰纹者。其饰物纹,除一些起辅助作用的直线或弧线弦纹及云雷纹等几何形图案外,亦出现一些由上述饰纹组成的人面纹物、鸟纹和神人纹等。其中又以良诸文化多见的神人纹最为世人瞩目。该神人纹(有中人称“神徽”)有繁简之分。繁者,上部为头戴羽帽的人首或人面形和叉开的双手,中央为一组蛋形目和口,有撩牙的兽或鸟面,下部有兽或鸟的爪足共同组合成完整的神人。简者有两式,一式是上部以若干道横向的直线纹表示冠帽和以双圆目和长方形口表示面部的人首,其下为蛋形目兽面,共同组成简化式神人纹。另一式是仅以若干道平行横线纹和两个圆圈纹及一长方形饰共同组合成的更为简化的神人纹。
玉器的上述人面、人首和神人饰纹,在不同文化中均有发现,各有特点和风格。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往往在目纹中表现出来。如龙山文化的目纹,以阴刻旋涡式双目表示,大坟口目纹,以阴刻相连的双橄榄形眼眶内加一道横线代表目珠,石家河文化目纹,形似大坟口的目纹,亦呈橄榄形,但均不以眼眶内横线为目珠,也不用剔地阳纹表示。而良诸文化目纹则较其他文化的复杂,多以单圆圈、双圆圈、圆圈外两侧加一横线或三角形纹、单线蛋形线或蛋形目内加一圆圈等表示。此外,个别文化,如陕西龙山文化和石峡文化玉琼上的目纹,有的近似良诸文化某一式但又不完全相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