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九华玉独特文化
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安徽无玉。九华玉的发现,填补了我省玉石的空白,随后,黄山玉、大别山玉相继发现。在众多玉石中。九华玉灵气中透着传统文化与佛文化,这是它的特别之处。本期策划,我们追溯九华玉的历史与现实,透视它的佛玉特征。
一
玉,这自然界的精灵一直是中国人的最爱,这除了与玉内在的质地和色泽有着诱人的魅力、玉器的纹饰和造型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美有关外,更主要的在于玉和玉器被中国人赋予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玉器有着8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古代,玉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的品德,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将玉石的五种物理性质比喻为人的五种品德:“仁、义、智、勇、洁”。儒家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不仅佩戴,而且玉器在古代就作为身份的标志,不同的等级,佩戴不同色质的玉佩,如《礼记·玉藻》记载,“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
玉器不仅是个人身份的标志,也是家庭财力的象征。形容富贵家庭都是“金玉满堂”,“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这样的句子。
抛砖引玉、金玉良言、亭亭玉立、玉树临风、金玉良缘、冰清玉洁等,这些成语也折射玉文化的影响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君子的象征、富贵的宣示、祥和的征兆。
按部分人狭义之说,玉有软玉、硬玉之分。软玉以新疆和田玉品质最佳,硬玉是指翡翠。我国玉器种类丰富,除了和田玉外,河南南阳玉、辽宁岫岩玉、青海昆仑玉早就闻名遐迩,而出自池州的九华玉则是近年来走入人们的视野。
二
灵山养佛玉,宝玉出九华。
相传唐贞观年间,新罗国(现韩国)王子金乔觉航海入唐,访遍名山大川,意在找一处山清水秀之地修身礼佛。他最早寻访的是合肥紫蓬山,但发现没有龙脉。再来到了芜湖的小九华山,发现龙脉太弱,接着去枞阳的浮山和铜陵大通等地,都感觉山脉太弱,承载不了他。随后登上望江香茗山,发现山虽小,但脉象足,就在他打坐修炼时,看到山下湖水中飞鸟叼鱼,一片腥味。
因此,准备再去寻找修身之地。他受一种神奇光芒引导,徒步走到玉田庄(现青阳县杜村乡)眼前顿时一亮,在此结庐为庵苦修。金乔觉圆寂后众僧根据一些神奇迹象认为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便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尊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九华山也被称之为灵山。
九华山是一座神奇的山,除了深厚的佛教文化,还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专家勘测表明,池州矿藏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矿种有40多种,一类是金属矿藏,另外就是非金属一部分。
九华玉就是这非金属中的一种珍奇。长期以来,沐浴佛光,不为外人知晓。
三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九华玉就被人们发现并成为至尊。东晋的葛洪是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西京杂记》等。其中《西京杂记》是一本笔记小说集,既写了西汉历史也有的许多遗闻轶事。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的护身宝剑赤霄剑上佩带有九华玉,所以能斩蛇除妖,成就伟业。原文可据:“汉高帝斩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
相传,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九华玉曾被封为皇家玉,禁止民间开采,汉代末年,朝廷更是下密旨封坑,从此,九华玉藏于深谷难见光彩。
四
九华玉细腻、光泽、圆润,拥有山川之秀美,蕴涵九华之灵气。九华玉玉雕蕴藏佛之瑞气、给人平安吉祥之感。
玉的本质是一种精美的石头,它的珍贵在于文化。九华玉同样存在在中国的神话、小说、诗歌之中。南朝诗人沈约有诗句:“九华玳瑁梁,华榱与壁珰。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
梁武帝则说:“七彩紫金柱,九华白玉梁。但歌云不去,含吐有馀香。梁元帝诗句云:”七彩随珠九华玉,蛱蝶为歌明星曲。兰房椒合夜方开,那知步步香风逐。
李白钟情池州山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他在池州秋浦河畔的感叹。相传当他来到九子山下时,拾到一枚色光鲜亮的宝玉,形状图案恰似一朵莲花,当他再抬头仰视九子山时,发现九峰如莲花,便歌以咏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中国著名诗人中,另外一位与池州渊缘深厚的当属杜牧。公元844年,杜牧到池州任刺史,虽是忧郁中上任,但池州山水慰藉了他的情怀。一日,他在杏花村巧遇才貌双全的歌女鹤娘,两人情浓意合,以九华玉情定终身,不料一场宦海风雨,打散了有情人。最终,鹤娘无奈中嫁给了石台一名名叫杜筠的绅士,生子杜荀鹤。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后人称“杜荀鹤体”。池州老百姓说,杜荀鹤实为杜牧之子,他出生时手中握有杏花状的九华玉。这当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反映了人们对杜荀鹤与鹤娘不能长相厮守的惋惜。
此外,关于宋代文学家苏轼、黄庭坚、李正臣,元代诗人元好问,明代学者林有鳞、诗人陈子龙都与九华玉有着或深或浅的情缘。九华玉因此在灵气中透着传统文化与佛文化,这是它的特别之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