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涨价,白玉跟着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白玉春水纹饰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和田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和田玉

收藏界有句行话:白玉是宝中之宝,收藏为佳,保值更好。由于属于稀缺天然资源,白玉艺术品的价格一升再升,新疆和田“籽料”一克则卖到3万元,堪比黄金贵。有行家指出,流动性过剩是白玉价格暴涨的主因,但其高价却令买家和销售商均持观望态度,白玉销售市场陷入两难。

几万元玉石不能保值

苏女士看到身边的朋友很多戴着玉石饰品,也动了心,准备购买一件翡翠手镯。身为公司白领的她觉得8000元左右的预算应该差不多了。不曾想,在转了几家大型商场和珠宝城后,苏女士始终没有买到合适的手镯。“没想到翡翠的价格这么高,几千元的都算不上中档货,能看上眼的至少都在几万元,而且似乎也很平常,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看着确实好,但经济能力不允许。”苏女士告诉记者,她本想咬咬牙再添点预算买一件,但总觉得即使这样的货色不值那么多钱。

苏女士并不是个例,而这样的行情也不只是翡翠,白玉同样如此。记者在走访了几家玉石珠宝店铺后发现,真正的新疆和田玉在市场上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每每出现价格都令人咋舌,大不盈寸的白玉挂件很多都要上万元,稍大一点的手把件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而属于镇店之宝的摆件、山子等都已是天价。

“新疆和田玉价格连年上涨,这两年尤为明显,从原料到成品,有时候一个月就要变一次,原来一两万能买到个把件,现在恐怕买个小挂件也不容易。即使是过去并不入主流的青海玉、俄罗斯玉现在也是水涨船高,不花个几千元也买不到什么像样的。”一位玉石经销商告诉中国记者:“玉石价格越来越高,但销售量却在走低,不说买的人少,从去年到现在甚至看的人也少了许多,一些老客户都开始觉得这样的价格有点吃不消了,更不用说大多数普通消费者了。”

和田籽玉再回落

兴华商场一家翡翠店里,记者问起翡翠或白玉行情是否开始下跌时,一些店员表示,这都是传闻,现在的市场比较稳健。而当记者表示想要购买一个挂坠送人时,两户商家都主动提出了有折扣优惠,像一件原本标价1.2万元的翡翠挂坠,折后仅售7200元,而且还有商量余地。询问其他商家,中低档的翡翠和白玉制品也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虽然也有部分商家的口吻较硬,但从市场和柜台前稀稀疏疏的顾客来看,目前的玉石市场相比以往确实冷清了不少。

“自2009年,玉石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直到去年10月才开始出现转折,今年出现了实质性下降。”经营玉石生意已有10年的魏小华告诉记者,目前业内大多数企业的营业额都出现了25%至30%的下降,部分企业甚至下滑了50%。“但总体来看,玉石价格两极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降价主要集中在量大、供需缺口小的中低端玉石品类上,而高档的翡翠、白玉整体价格并没有明显变化,只是成交量少了,显出有价无市的苗头。”

2010年,高端和田籽玉的价格就已经涨到了每克3万元左右,到了2011年更是有人叫价到每克五六万元。而根据新疆和田玉原料市场交易信息联盟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低端和田玉籽料的价格比去年11月下跌了15%至20%,但高端和田玉籽料价格目前还是维持在每克3万元左右,可以说处在了一个高位盘整阶段。

名家玉石雕品人气最旺

而对于青海玉、俄料、韩玉这些相对较“新”、存量很大的品种来说,目前行情波动较为明显。“市场好的时候,高端青海白玉也能每公斤叫到上万元,泛青玉也要每公斤两三千元,现在差不多都已经跌了一半,更差的每公斤几百元、几十元都能买到。”从事玉石加工的吴先生告诉记者,就目前发展趋势看,这样的下滑应没到底。

玉石市场的盘整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高端品与低端品的分化更加明显。魏小华说,低端玉石更多时候只是普通的装饰品,并不能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而高端玉石品虽然滞涨,买家多有观望态势,但毕竟原料稀缺,真正的行家还是趋之若鹜,今后的价格应该会维持在一个合理高度。

从近年的佛山拍卖会来看, 拍品还多局限于当代名家玉石雕刻作品上,对整个白玉市场的行情还难有全面的参考意义。但从近两年玉石拍卖的发展势头看,料好工精的大师作品始终都是人气最旺的,无论是上拍数量、成交率还是成交额,受玉石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小,这也可以看成是当代玉石收藏的一个风向标。

淘识

何为白玉?

在明清时期,白玉仅指新疆和田白玉;现在,人们看到的白色玉除了新疆和田玉外,还有白色的新山玉、密玉、独山玉、青海白玉以及韩国、俄罗斯白玉等。和田玉又称软玉属角闪石类。

俄罗斯白玉、青海白玉是近几年才出现在国际市场的,其色泽与新疆白玉相似,但欠温润,举灯观望,一般结构粗松,且有玻璃感。好的俄罗斯白玉,洁白度高,略带油脂,颇受收藏者的青睐。韩国白玉,其色雪白,举灯观望,可见其中的杂质结构也较粗松。

挑选新疆和田白玉,除了颜色外,还要注意有无瑕疵。同时,还需注意它的皮色。有的和田玉还带有一点“桂花皮”、“枣红皮”、“秋梨皮”和“乌鸦皮”等。这也是和田玉的一大特征。制作玉器时,巧色巧雕,其艺术价值将大幅度提高,收藏者也能添一份情趣。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