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与他的《富春山居图》
一、身世
黄公望
黄公望,南宋咸淳五年(1269)八月十五日生于常熟城区的言子巷。言子巷,因孔子唯一南方的弟子言偃居住于此而得名。在言子旧居内仍保存着言子当年汲水用过的墨井,至今水质清冽。在这条长不过百米,宽仅为二米的小巷里历史上涌现出两位举世闻名的大画家,另一位就是明末清初被誉为“清初六大家”之一的学贯中西的吴历。
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唐代著名文学家陆龟蒙第十四世孙。陆氏是江南望族,主要分布于江、浙、沪地区。陆坚祖父陆龙霆,居松江,是南宋咸淳年间的进士。父亲陆统,从松江华亭迁居常熟。陆统生三子,长子德初,次子坚,三子德承。陆坚幼年父母双亡,居住常熟小山的黄乐见其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立为嗣子。黄乐已年逾九旬,得一子十分高兴,逢人就说“黄公望子久矣。”陆坚遂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黄乐在南宋末从浙江永嘉迁居常熟。所以小山黄氏在修《海虞小山黄氏家谱》时把黄公望列为小山黄氏始祖。
元天历二年(1329),黄公望拜浙江永嘉人金月岩为师,并改名为苦行,号净墅,又号大痴,因金月岩结蓬莱庵于浙江瑞安的圣井山,故又号井西道人。金月岩,别号纸舟先生,是全真教在南方的重要人物,有多部道教著作传世,皆为黄公望传抄。黄公望在江浙一带以卖卜收徒传道为生,过着云游四方的生活,曾在松江居住三四年,后在苏州天德桥畔开设三教堂,常口若悬河,讲道论经,不少高僧方士慕名而来,拜他为师。传道之余不时拿起画笔绘画,赠送友朋,声名鹊起,常有人来索画。张雨戏称他:“全真家数,禅和口腹。贫子骨头,吏员脏腑”是非常贴切的。
黄公望学画大概是从30多岁开始,但真正从事绘画是在50岁以后,师从赵孟頫学画,他的许多作品得力于赵的指点,深得真传,黄公望自称是“松雪斋中小学生”。黄公望的艺术成就与他广泛的交游有密切关系,他与同道中人张雨、方从义、张三丰等人为莫逆之交,与隐士袁易、杜本、王逢等著名文人常唱和往来,把酒言欢,赋诗绘画。
晚年,黄公望居住虞山西北麓的小山,在绘事、自然中寻求心灵的解脱和寄托,寄乐于画。黄公望在题《秋山招隐图》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归隐山林,并非完全悲观地逃避现实世界,而是追求一种空灵明静的意境,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他经常身挂皮袋,内放笔墨纸砚,四处写生,后人有“虞山一派空濛色,落在黄痴水墨中”的赞誉。黄公望绘了大量画稿,有的长达数十丈,没有装裱,随手丢弃,被当地的农家捡到后,把它裱在土墙上,有的把它藏在竹筒里,放在橱柜里,后来这些画稿也就不知下落了。一直到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秋,董其昌放棹虞山,冒雨和钱谦益一起寻访黄公望画稿下落,没有结果,当他看到虞山的景色有所悟地对钱谦益讲:“子久数十丈卷,今饱我腹笥,异时当为公倒囊出之。”回到松江后,董其昌绘《虞山雨霁图》。
《富春山居图》局部
《富春山居图》局部
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虽然描绘的是浙江富春江两岸的景色,但我们也能从画中看到常熟虞山的影子。他的另一幅作品《层岩迭嶂轴》林木苍秀,山头多矶石,几乎是虞山剑门的奇石壑崖的翻版。
黄公望经常往来于松江、杭州、富阳间,曾在松江居住三四年,以绘画为生,寓于松江柳家巷,其庐名为“一峰小隐”。后因爱杭州山水曾结庵杭州南山筲箕泉,筑“莫莫斋”。
后来因为黄公望的名声太大,前来拜访求画的人门庭若市,黄公望倦于应酬,就躲到富春江边的山坞居住,筑室名“小洞天”。当地人看到黄公望时常穿芒鞋携铁杖,戴竹笠外出,每见佳景,必坐下模写下来,尤其非常仔细观察江河口水流湍急、惊涛拍岸的景象,“坐对飞流意不惊”,有时看得入神,刮风下雨也不顾。历经四年有余,绘成《富春山居图》长卷。
至正十四年(1354)十月二十五日,黄公望走完他的人生历程,在杭州整衣冠端坐含笑而逝,享年86岁。临终前特别关照以道装殓,归葬于虞山其庐旁,可见他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黄公望通音律,工诗词,不尚浮华,自然朴素,流露出故国之思的隐士诗风和清简无为、恬淡无欲的道家思想。至今保留下来的诗有近五十首,大都为描写自然而抒发性情题山水画诗,与画堪称双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黄公望工书法,精小楷,尤工行书,圆熟中有古意,别有一种韵度。《清和画舫录》中称有手书《世说新语》,字如“飞鸟依人,翩翩可喜”。
二、关于《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的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浅绛山水,即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除了他在技法上的探索外,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虞山西北麓山上有大量裸露的赭石,呈红色,质地细腻,其中以兴福寺破龙涧的赭石最佳,用来研磨成粉末后是上等的天然绘画颜料,他以此为颜料把浅绛山水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另一种为水墨,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略,后人以“逸”概括之。
至正七年(1347),黄公望已78岁高龄,他来到富阳,对富春江两岸风景流连忘返、如痴如醉,时常携带画本、墨笔,对景写生,积累画稿。《富春山居图》卷纸本,因为黄公望在题跋中称是为无用禅师所作,故也称“无用师本”,是其前后历经数年经营始告完成的一幅巨作,至正十年(1350),他81岁高龄题跋时,还尚未全部完成。王时敏评价此画:“神韵超轶,体备众法,又能脱化浑融,不落笔墨蹊径,故非人所企及,此诚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提到此画,说黄公望“经营七年而成”。还说:“想其吮毫挥笔时,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行,止乎不得止,绝无求工求奇之意,而工处奇处斐亹于笔墨之外,几百年来,神彩焕然。”明代张丑有诗称道:“富春山水明于镜,公望丹青貌得真。清逸伎成那可到,翻疑严子是前身。”
“大痴吹笛去,粉本留桑梓。”此卷画好后并没有送给无用禅师,而是一直珍藏在黄公望家中,黄公望去世后被带回常熟,由其后人保管。到明成化年间,图画从黄氏家中散出,被画家沈周收藏,后请一位好友题跋,被那人儿子卖掉了。沈周凭记忆背临一幅《富春山居图》。成化二十三年(1487),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流入市井,被樊舜举重价收购,后遗失。弘治元年(1488),樊舜举失而复得,并请沈周撰写题记一篇。嘉靖年间,此画归安绍芳所有。隆庆四年(1570),归无锡画家谈志伊。谈氏把画带到南京,请国子监博士文彭作跋。次年,王穉登在谈家观赏此画,并加题跋。后周天球观于嘉兴项氏天籁堂。万历二十四年(1596),售给董其昌,为“画禅室”中物,王翚、周公瑕亦识过,董在卷后加长跋一段,叙述此卷来历。董其昌死前数年,将此画抵押给宜兴吴正志,后传于其第二子洪裕,洪裕示之邹之麟,邹又加跋,称为“画中《兰亭》”。并建“云起楼”,在池沼旁筑小室“富春轩”,以藏其作。明朝灭亡之时,洪裕只携带《富春图》外出逃难。顺治七年(1650),洪裕病逝,洪裕无子,死前嘱家人将其所珍《智永千字文》和《富春山居图》投火为殉。死前一天先焚《智永千字文》,第二日神志不清时再嘱焚《富春山居图》,恰其侄吴真度赶到,将此卷抢出,但卷前五尺已毁,至此画卷分为前后两卷。
前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于顺治九年(1652),为新安吴其贞得,被命名为《剩山图》。康熙八年(1669),辗转入扬州王廷宾手。同光年间,被上海汲古阁主曹友卿得。之后,由于卷残,无款可查,当时,经几位鉴定家过目,因把握不准,没人敢要。1938年,有一位老太带了一批旧画请吴湖帆鉴定,吴湖帆感到此画似曾相识。再从画风、笔致、材料、骑缝印、火烧痕等多方面反复核查验证,确定为黄公望失踪已久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即用一件青铜器——周敦,换下此画。时吴湖帆卧病在床,得画后,病立愈。请著名装潢家刘定之单独装池成幅,藏于其“梅景书屋”内,并请篆刻家陈巨来在一枚正方形玫瑰红青田石章上刻“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与《剩山图》同宝。1955年,由沙孟海介绍,委托谢稚柳,将其所藏《富春山居图》前半残卷及另一幅古画以8000元价格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所征集,现此卷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卷后段,纵33厘米,长636.9厘米,共存六接纸,并于清初由张范我收藏,康熙二十九年(1690)为高士奇以六百金收之,康熙三十二年,记载在《江村销夏录》卷一中。后在康熙年间为尚书王鸿绪所有。王死后,雍正六年(1728)他家人将画拿到苏州去卖,为沈德潜所见,题一跋,称“山人笔墨,长留人世间,洵秾华难久,而淡寂者多味外味也”。乾隆年间被天津安岐重金购进,沈德潜在安家见后再题一跋,有重见故友之感。沈德潜二跋未题卷后,仅载《归愚文集》中,现在卷后是乾隆时由金时松补录的。后由大学士傅恒介绍将其进呈御览,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收入清宫内府,但被认为是摹仿之作,题一长跋命大臣梁诗正书于卷头,从此打入冷宫。到民国时藏于故宫博物院。解放前夕被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是黄公望画的崇拜者,收藏不少黄公望的作品,还收藏一方黄公望用过的砚台,并撰诗镌刻在砚台上。
乾隆十年(1745)冬,乾隆收到一幅黄公望画卷,题款称是黄公望70岁时作,题为《山居图》,亦称“子明本”。此卷长589.2厘米,纵32.9厘米,共三接纸,据推测或是在真本焚前的摹本。画面和原作大致相同,笔法尚佳,但稍显平实。各家题跋亦为临摹。此图曾为邑人瞿式耜收藏,有瞿式耜“耕石斋”收藏印。开始乾隆对此幅画尚存疑虑。次年冬,又从安岐家中购得题为《富春山居图》的长卷即“无用师本”,经他仔细观摩,认为“无用师本”是赝本,而把“子明本”定为真迹,激赏备至,先后题跋五十六次,最多的一年题写九次,最多的题跋多达600多字,整个画面几乎全被题跋所充塞。还专门建“画禅室”供放此画。每次外出都随身携带,形影不离,一有空闲就把玩欣赏,可见他对此画的特殊感情。此卷一直存放在清宫,1935年曾在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展出。如今此卷与“无用师本”一起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但有人认为此卷是王翚为武进唐禹昭所摹的一本,被作伪者割去王翚的题款,另加黄公望的伪款。王翚画艺高超,功力深厚,揣摩大痴,得其三昧,故乾隆受其蒙骗,奉为大痴真迹。
《富春山居图》后人临摹之作数不胜数,其中最早的有元代文人黄溍在至正十二年(1352)秋所画,题签为“黄文献公临大痴老人富春山图”,康熙年间为“朗润堂”中物,近代分别为杭州“定山堂”陈蘧和苏州画家吴子深所得。后归张大千,为大风堂珍爱之物。2005年此画在北京拍卖。
除此以外,黄公望还有《九峰雪霁图》、《天池石壁图》、《丹崖玉树图》、《快雪时晴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溪山雨意图》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富春大岭图》、《水阁清幽图》藏于南京博物院,《剡溪访戴图》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元四家中黄公望年龄最大,年寿最高,其苍秀雅逸的水墨新风,对倪、王等同时代画家都产生过影响。明代沈周、文徵明、董其昌都以之为楷模,至清初“四王”等也都是公望山水的崇拜者,不同画派、不同风格的画家把其画当作范本,影响之大,至今未已。
黄公望开常熟一代画风,在其影响下涌现出不少丹青高手,在明末清初以王翚为代表,形成虞山画派,在中国画坛上影响深远。他们以摹古、仿古和拟古为特色,在全面判读和深刻理解前人绘画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之路,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来阐释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尤其是黄公望的同乡王翚和吴历,吸收元人笔墨技巧,宋人艺术构思与意境,唐人表现艺术精神,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成为名扬天下的一代宗师。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