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诚轩2014秋拍:张大千《骤雨图》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诚轩2014年秋季拍卖会将于11月16日至24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推出中国书画、油画雕塑、瓷器工艺品、钱币邮品四个项目,共计七个专场。

 

  《骤雨图》无年款,据1967年高岭梅编辑出版的《张大千画集》载录,其创作年份为1965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作与出版图片比较,经过补笔润色,相同的情况也见于该画集中1950年的《秋郊揽辔图》,当是因为出版用图拍摄于画作甫成之际,之后张大千检视作品,又对个别部位进行收拾润饰,此为画家的创作习惯,反映出他对艺术的严谨态度。

 

  画面左下角,两间茅屋纵横布置,屋檐用墨湿重,仿佛茅草吸饱了雨水。屋前一株古木左右伸展,夭矫如龙,枝头叶子用笔短劲,似乎正被狂风掠过。屋后万竿烟竹,也在风雨中左倚右斜。画面上方,一大片浓墨几乎要流淌下来,正是乌云夹杂着骤雨在逞威,云下微微露出一些山石,显然巍峨的高山已被遮在云后。画家用湿重的墨色和豪放的笔触营造了暴风骤雨中竹木摇动的山居景色,又用冷静肯定的线条和皴擦刻画出岿然不动的山体,正所谓“风雨不动安如山”。题识简短,与淋漓的 墨色形成极大反差,更衬托出造境的气势。

 

  自1957年病目以后,张大千难以再作细笔,遂更多地创作大写意,继而演化出泼墨、泼彩,但前期为半自动的泼墨、泼彩,画面以具象笔墨为主。自1965年开始,进入其泼墨、泼彩山水最抽象的时期,传统的皴法和线条 减至最少,风格更接近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

 

  此作中面积过半的“乌云”,便是最抽象状态的泼墨,与传统泼墨最大的不同,即在画内很难找到运笔的痕迹。画家先将水墨泼倒在画纸上,复通过摇动倾侧,略微引导其在纸面上的流动和渗化,仅个别细微处辅以毛笔拖引,形成自然的效果。故这片墨迹并非一团漆黑,而是有丰富的层次和变化,不但有毵毵的边缘,墨色中还出现若隐若现的白,恰似乌云间隙露出的天光,浑然天成。

 

  李永翘《张大千年谱》1965年事略载:“春,(张大千)先生在八德园养病期间,仍孜孜不倦于艺术的探索。某日雨后,先生看到园中树木雨雾淋漓朦胧,即以泼墨手法画了一幅《山园骤雨》图,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先生后对友人说:‘在此之前,我完全临摹古人,一点也没有变。从这张画以后,我发现不一定用古人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其中提到的《山园骤雨》或即为本拍品。张大千所谓“自己的方法”,大概就是指此种独特的泼墨手法,比之前的半自动泼墨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骤雨图》在张大千的泼墨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视为他泼墨山水真正成熟的奠基之作。如果将之前的探索比作“修行”,那么这便是 “开悟”的瞬间。

 

  对照1967年出版物可知,中段山体为后来添加,原先茅屋上方淡墨聊示的枝叶,则被隐没其中。屋后的竹林本是一片混沌,略加点厾,即变为具象。山、树、屋被挤压于下方,画面更富张力。他后期泼墨、泼彩作品基本是先泼出基本山形,再审度章法,点缀树木、屋舍,是幅补笔大意如此,昭示了转变的方向。

 

  张大千曾用道家的观点解释他的泼墨、泼彩画道:“老子云:得其环中,超以象外。此境良不易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其庶几乎!”今观此画,气象万千,其庶几乎!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