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胄:驴贩子与驴的情缘

在中国当代画坛,提到黄胄,大家都会自然想到他是画驴的大家。那么,黄胄为什么把毕生心血都放在了这其貌不扬、模样平平的驴身上?他与驴之间竟究有着怎样的情缘?书画圏网小编依据史料整理出如下文字,以期与大家分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中国当代画坛,提到黄胄,大家都会自然想到他是画驴的大家。那么,黄胄为什么把毕生心血都放在了这其貌不扬、模样平平的驴身上?他与驴之间竟究有着怎样的情缘?书画圏网小编依据史料整理出如下文字,以期与大家分享。

 

  八百里秦川与驴结缘

 

  黄胄非常喜欢画驴,“文革”期间在农村劳动,曾担任养驴的任务。据黄胄夫人郑闻慧记述,黄胄非常喜爱他的毛驴,视驴如同小孩,自己有什么吃的,都会给驴吃,有时给驴吃馒头,有时甚至给驴吃水果糖。他饲养过的驴,在离开他以后仍能从人群中认出他来,非常温顺。黄胄画人们常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黄胄先生则更彻底,他认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种艺术观可不可以说是真正形成于黄泛区的写生期间?黄胄的黄泛区写生可以说是他的艺术道路的重要转折点。他自己也曾说过,两次黄泛区写生对于自己非常重要。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主义奋斗,但对现实生活中的到处是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作为画家必须反映老百姓的苦难生活。

 

  1949年参军后,黄胄来到了新疆,从此一生与新疆结缘,创作了大批反映祖国大西北的作品。新疆人民也把黄胄看作了自己的画家。后来,由于国家需要及幸遇徐悲鸿、丁井文、罗工柳、陈忻、黄镇等人,使他有机会来到了北京。后随师赵望云赴八百里秦川、广袤浩瀚的新疆写生,所见最多的动物就是毛驴,故对毛驴印象最深。参军后,部队驻地老百姓家家户户养毛驴,黄胄助民劳动学会了饲养毛驴。文革期间,黄胄被关进“牛棚”,放了三年的驴。长时间观驴、放驴、与驴接触、与驴为伍、以驴为友、和驴对话,这或许就是他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吧。黄胄先生认为,驴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他的名言:“驴比人好。驴的高超技巧与其对驴的深入了解和观察显然是不能分开的。

 

  黄胄与驴“结缘”,不能不提及“文革”。当时黄胄成了批判的对象,造反派说他是“驴贩子”,画的驴子和女人都是小资产阶级情调,将他下放到北京莲花池劳改基地改造。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磨豆腐、卖豆腐,这时,他喂了一头小毛驴。黄胄卖完豆腐之后,常常到一个小酒馆要上二两老酒,饮完之后,再赶着毛驴回家。时间长了,小毛驴对黄胄经常喝酒的小酒馆也熟悉了。有一天,黄胄卖完豆腐回来,因太累了,在小驴车上迷迷糊糊睡着了。走到小酒馆的时候,毛驴便停下了脚步,看到黄胄还在熟睡,就在他的耳边叫了几声,黄胄一看又到了小酒馆,驴子自己已经停了下来,便用手捋捋小驴子,又和它亲了亲,进店喝酒去了。

 

  黄胄画驴出名后,“驴价”接连暴涨,其实黄胄画人物和其它题材功力都极深,而朋友多点名要驴,黄胄则一一应之。后来,要一头驴不行,一定两头以上,黄胄依然以一笑应之。但是,索画者越来越多,黄胄应酬不了,累病了,自称欠了朋友不少“驴债”。有的还立下字据以示郑重。

 

  “驴车”惹祸,笑话百出

 

  “文革”期间,人们见到黄胄和老仹大多赶着驴车,有的说是她和黄胄一块赶粪车的,有的说是卖西瓜的,有的说是指导黄胄给毛驴拉料的。有一天,黄胄卖完豆腐把毛驴拴在前门附近小胡同里,到前门全聚德烤鸭店去吃烤鸭。待黄胄吃完,出来到小胡同去解毛驴时,一看可傻眼了,那毛驴和驴车都不见了!他吓得头发都立起来了,毛驴车要撞着人不就是大事故了?他一路小跑,一口气跑到菜市口警察岗楼旁边,离老远就见那辆驴车和小毛驴拴在岗亭上。这时候跑得他满身都是汗,酒也醒了七八分,于是他深深地给警察鞠了一个大躬,说:我是犯了错误的干部,不会赶毛驴,让毛驴跑到你这儿来了,非常感谢,你给我拴住了。那位警察说:你这驴车撞坏了人你不是罪上加罪了?黄胄连声说:是!是!是!还在那儿等着发落,那位警察把脸一转说:你还不走,站在那儿干什么,以后小心就是了。黄胄又深深鞠了一个躬,去把毛驴解下来,驾上车往回走,一路走一路感谢那位老警察。

 

  还有一天,黄胄从皇亭子拉粪,黄毛驴突然尥蹶子,一个劲地往前跑。路人一齐喊:“小心点,毛驴惊了!”过路行人听见了,都往后闪。前面黄胄也听见了,跳下车子闪到路旁。你说怎么着,那毛驴拖着车,竟然停在黄胄面前不动了,黄胄看见是他喂过的毛驴,用手抚摸起他心爱的毛驴。这时他老伴也赶到了,看见黄胄摩挲毛驴,都掉眼泪了。这时老伴对周围人解释,牲口通人性的嘛。另一人接着说:你们知道黄胄多么爱他那毛驴,他吃啥就给它吃啥,有时给它吃馒头,有时还给它吃水果糖呢,像对小孩子一样啊!”惹得大家都大笑。

 

  黄胄擅长人物画与动物画,尤以画新疆人物和驴著称。他的笔下的毛驴可与齐白石笔下的虾相媲美。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