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雅俗共赏指的是民俗

 中国画历来就是一种崇尚高雅的艺术,是建立在“雅”文化上的画种,这是中国画的特别要求。所以,在古代,只要有人动笔玩墨,都会笑称为“附庸风雅”,从来没有讲“附庸风‘俗’”。

  中国画历来就是一种崇尚高雅的艺术,是建立在“雅”文化上的画种,这是中国画的特别要求。所以,在古代,只要有人动笔玩墨,都会笑称为“附庸风雅”,从来没有讲“附庸风‘俗’”。

  这同时引申出另一个问题,中国画要求人品高,品格高尚才能创作出高雅的中国画或者艺术品,这就是中国画“人品高,画品高,格调高”的精神追求。因此,“雅”作为中国画的特色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一种共识。

  为什么梅、兰、菊、竹能成为中国画标志性的题材?这恰恰就表现了文人的高雅,梅是高洁的象征,兰是质朴谦逊,不向世俗低头,竹则讲求气节,无一不雅!

  现在某些画家为了商业利益,向市场媚,向画商媚,失去了艺术和学术的底线,不少画走向低俗,以画的品味取悦于市,取悦于商,跟当年梅、兰、菊、竹的高雅格格不入,更甚者向性方面打造文章,凸显欲,以媚为美,以欲为美。这与中国画家历来“不屑于俗、不屑于媚,不屑于低”的趋向便南辕北辙。

  尽管西方也有不少表现人体方面的画家留下不少经典著作,例如米开朗基罗、罗丹、安格尔、德拉克罗瓦等,都有追求人体的美。但这是一种高雅的追求,人体跟肉欲和性欲的作品是两回事。

  也不能否认,西方曾经也存在一些追求物欲的油画风气,例如十七世纪,法国的布歇,他当时在法国画坛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他为了迎合当时世俗,宫廷贵族追求的肉欲肉感为美,他便画了一大批这样的作品,并带动了当时的法国画坛,但是历史过后,美术史对布歇的评价很低,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价值。

  人体跟“春宫画”,区别也很大,正常的人体画不但需要,而且也是雅的一部分,现在的问题,不但是这些现象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也有不少人从事类似“性”“肉欲”创作的画家自己也自嘲“无可奈何”,更甚者自己绘画这类作品却不认为是问题,真可谓“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而中国画比西方更讲求高雅,但值得一提的是,“雅俗共赏”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经常说齐白石的作品雅俗共赏,这其实不是低俗的俗,而是民俗的“俗”,任伯年的雅俗共赏则是通俗的“俗”,还有一些画家是世俗的“俗”,跟上文提及的低俗是两回事。我们应该远离低俗,而民俗,世俗和通俗则是不同画家的自我追求。

  追求雅是对中国画家的基本要求,追求品味高,是中国画的特色之一,所以,古代衡量一个画家的艺术水平,通常是用他的品德来衡量。甚至有时候画画得好,人品不好,在历史上也得不到承认。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