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醉书”兰亭的故事

东晋时代有一个风俗,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三,人们要结伴去河边游玩,沐浴春风,消除晦气和不祥,这种习俗被称做“修禊”。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也就是王羲之50岁那一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雅士宴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行“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做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1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童将盛满酒的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入溪水上游,羽觞在荷叶托着之下顺水流漂行,漂流至谁的面前停下,此人就得取觞饮酒赋诗,倘若未即兴做诗,要罚酒三杯。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关于这件法书的产生和流传,有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

      东晋时代有一个风俗,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三,人们要结伴去河边游玩,沐浴春风,消除晦气和不祥,这种习俗被称做“修禊”。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也就是王羲之50岁那一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雅士宴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行“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做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1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童将盛满酒的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入溪水上游,羽觞在荷叶托着之下顺水流漂行,漂流至谁的面前停下,此人就得取觞饮酒赋诗,倘若未即兴做诗,要罚酒三杯。

      此次集会成为文学史上一次有名的盛会,据说当日王羲之与朋友、子侄赋诗,共三十七首,事后人们将诗篇汇编成集,称《兰亭诗集》。其中有十一人赋诗两首,十五人赋诗一首,还有十五人没赋成诗。诗分四言和五言,王羲之本人也赋诗两首(四言、五言各一首),他另有其五言诗四首未收入兰亭诗集中,并且众推王羲之为诗集写一篇序言。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适逢酒酣兴浓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疾书,意气飞扬,潇洒自如,一气呵成地写下了这绝代书法佳品《兰亭序》。

      话说王羲之回家酒醒之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新书写一遍,却自感不如原作精妙。他有些不相信,又一连重书几遍,仍然未得原作的精华。“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之”。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极尽“天人合一”之道,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他将《兰亭序》,一直秘藏在家里,不轻易示人,并且嘱咐子孙,妥善保存,作为王家的传家之宝。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