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笔法与章法
2015-03-21 16:08:45 作者:邱振中 来源:胶东收藏 已浏览次
形式是统一的整体,似乎不应区分各种形式因素地位的高下,但是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首先是由于毛笔书写的线条具有表达感觉与情绪的无限可能,因此自从书法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以来,控制线条质感的笔法始终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楷书的形成促使笔法简化,使它丧失了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的其曾经具有的丰富表现能力,于是人们不得不转向其他方面,设法弥补这种损失。这里虽然仅以草书为例,但是却具有普遍意义。自唐代楷书艺术走向全面繁荣以后,出现不少关于字体结构的理论,便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笔法控制线条质感的作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它对于书法艺术从不曾失去应有的意义,但是,由于另一形式因素——章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笔法不得不让出它所占据的位置。即使唐代以后人们强调笔法的呼声不绝,但是终究无损于这一事实。
赵孟頫是元代鼓吹笔法的中坚人物。他在《兰亭序跋》中写道:“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然而从赵孟頫大多数作品来看,他仅仅做到了圆润、秀洁而已,用笔颇为单调,运动形式局限于提按,运笔节奏也缺乏变化。
冯班《钝吟书要》云:“赵子昂用笔绝劲,然避难从易,变古为今。用笔既不古,时用章草法便拙。”“不古”并不能成为艺术批评的准则,但是这段话实际上潜含对赵孟頫用笔平淡单调的指责。“避难从易”正说明赵孟頫不过是笔法简化趋势中的随波逐流者,而不是涛峰浪谷中的“弄潮儿”。他既不能像黄庭坚一样自出机杼,又不能像米芾一样熔铸传统。我们并不认为“超入魏晋”是对一位书法家的最高褒奖,但称赵孟頫“超入魏晋”不过是迷人的神话而已。赵孟頫(见图一)对线条结构倒是颇费心力,尽管人们批评他“上下直如贯珠而势不相承,左右齐如飞雁而意不相顾”,但不得不承认他结字熟练而准确,字形虽然基本取之于古典作品,但确实表现了一种秀逸、典雅之美。后人喜爱他的书法,也大多是在这一点上坠入情网的。
明代董其昌也十分强调笔法的作用,但人们对他的笔法却提出激烈的批评,认为他的线条过于“软弱”。董其昌的作品线条果断,但是不够丰实,人们所说的“软弱”可能主要还是针对“单薄”而言的(见图二)。“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他是基本上能够做到的,但是运用提按容易出现的单调与单薄之感,他却始终无法摒除。
董其昌在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上缺少创意,但对章法却别有会心。他的作品结字随遇而安、自然优雅,远胜于赵孟頫、文徵明那种程式化的处理,字字意态连属,生动可人。作品行间距离较宽,与疏宕、洒落的风韵相辅相成。这虽然源之于《韭花帖》,但却是由董其昌将它发展为表达审美理想的重要手段。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