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府佳卿山水情 百年才雄豪杰智

黎雄才是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黎雄才以山水著称,实际上,他的花鸟也颇具功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黎雄才是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黎雄才以山水著称,实际上,他的花鸟也颇具功力。

 

  黎雄才先生1910年生于广东省肇庆市,早年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后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曾任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副院长。2001年12月19日在广州去世,终年92岁。黎雄才先生是当代中国画坛的重要画家之一,也是岭南画派最有影响的传人之一,擅长巨幅山水,画作气势浑厚,被誉为“黎家山水”。黎先生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作品《潇湘夜雨图》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创作于1956年的作品《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界誉为“抗洪史诗”。

 

  其在墨稿的基础上,再敷上石青和石绿,颜色都是混合的,可以看出黎雄才已变化了对青绿的运用。他在描绘景色的同时,还表现出一种幽光,因而弥漫着氤氲的气象。黎雄才的努力,使山水画不再停留在表达社会背景的层面,而是在艺术上的推陈出新。

 

  黎雄才以山水画见长,早年受高剑父影响,后融汇古今,自成一格,尤以焦墨、渴笔写生独胜,风格老辣、雄劲。黎雄才的山水画饮誉海内外,独树一帜,荡气回肠,品位高雅,情趣盎然,用笔、用墨更让画坛同仁赞不绝口,每幅作品气势宏大,用笔飘逸,焦墨的运用栩栩如生。 其挥写之青山绿水,气势清旷绝俗,千峰竞秀,烟云氤氲,瞩目咫尺,意在千里。而他在山水画中之松,饮誉中外,他的山水画是意境深邃的纯艺术珍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黎雄才无论作为一个山水画大家还是一个出色的人物画家,都早在人们视野之中。惟独他的工笔花鸟草虫作品,不少观众以至美术界业内人士从未之见。当有机会看到黎雄才如此众多,如此工致、精妙、生动而又带着岭南气息的工笔作品,大多观者脸上都是从惊诧到惊叹的神情。而在众多理论界创作界专家参与的“百年雄才”学术研讨会上,多个发言者认为,黎家工笔花鸟草虫可与齐白石之作媲美,可以相提并论。

 

  黎雄才的工笔花鸟草虫首度送至北京展示,便获得前所未见的高度评价。按照青年学者陈迹先生的考订,黎雄才生于1913年,1930年方拜高剑父为师入春睡画院学习,其后赴东瀛,1934年在日本东京私立“日本美术学校”毕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黎雄才尚在肇庆的早期阶段,已下过相当大工夫临仿前人画稿画谱。这一时期的习画老师,是岭南花鸟名家居廉的弟子陈鉴。“二居”以写生花鸟见长,精谨而生动,岭南特色鲜明,其影响至今尤见。

 

  这样,我们便可从青年黎雄才的求学脉络,春睡画院的教学以及旅日求学的历史语境等,为黎雄才之热衷花鸟画创作找到了合乎逻辑的外部理由。但不要忘了,内因才是最重要,最具主导性的力量。因而,这只能从黎雄才的艺术观、艺术理念及创作取向方面寻求更深入的释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谨严的艺术态度,在黎雄才的行旅中可说一以贯之。据报道,1998年2月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的“黎雄才学术座谈会”上,黎雄才先生还在会上强调:“画画一定要有循序渐进、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不能贪大求全,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定要画一下梅兰菊竹,为山水打基础。因为山无定形,也无定色,正侧远近,变化无穷,而且写生时要缩小数百乃至数千数万倍,阴雨放晴,春夏秋冬变化太大,难掌握。花鸟画就可不放大不缩小,有利于锻炼敏锐的观察力和造型能力。”黎雄才的的弟子们多次回忆说,黎老每日晨起,先画一小幅花鸟。每逢春节,必画花鸟辞旧迎新。他一直把花鸟画作为山水画的必备内功,从未懈怠。

 

  黎雄才笔下的工笔花鸟鱼虫,观察入微,多有和实物大小等同的。其笔法十分认真,工致细密,一丝不苟,论者认为可与齐白石工笔作品媲美询非虚言。

 

  此幅黎雄才花卉图设色淡雅清新,墨色浓淡交替,眼前的花枝疏朗有致,浓墨飘逸怡人,与远处的淡色花枝交映相趣;中间花卉盛放娇艳,颜色华丽明艳,画幅坐上骨朵正悄然盛放,极具动感,整幅作品构图紧密,风格隽逸,极富灵动生机,不难看出在画家挥毫之际,反复锤炼,匠心独运,堪称“黎家山水”的精绝之品。

 

  在这里,包含着一个容易为人忽略的信息:黎雄才经年累月的花鸟画创作,內中原是与他的山水画连在一起的。花鸟画是基础,是山水画的必备内功。不但让人感慨其花鸟大家之实多年为山水盛名所掩,更让人叹服其于山水、花鸟之间进出自如,融会贯通以至相得益彰的大匠风范。

 

  更多关于广州百鸿艺术品展览有限公司活动可关注百鸿官网:http://baihone.com/或可拨打服务热线:400-9918-222。百鸿艺术微博:http://weibo.com/GZbaihone 百鸿艺术微信:bhservice@baihone.com。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