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苕溪诗帖》劫后重生记

  《苕溪诗帖》是北宋杰出书法家米芾的代表作之一,当我们直面先贤墨迹,从中撷取精华神髓之际,你可知道《苕溪诗帖》背后所蕴含的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

  《苕溪诗帖》是北宋杰出书法家米芾的代表作之一,当我们直面先贤墨迹,从中撷取精华神髓之际,你可知道《苕溪诗帖》背后所蕴含的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

  一堆国宝只卖1000元

  1963年的一天,一个青年背着包袱走进北京城的荣宝斋,说是要卖字画。工作人员一看,包袱里尽是一些撕碎的字画,年轻人喃喃地说了一句:“我想卖1000元……”

  “什么,1000元!”工作人员一听,不禁张大了嘴巴。要知道,那年月,1000元可盖三间房子呀!但是荣宝斋工作人员的职业本能还是相当敏感的,他猛地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我国书画鉴定大师杨仁恺。

  这天下午,杨老正在睡午觉,被人从梦中叫醒。他来到柜台前,信手拿起—片碎纸随意一扫,不禁脱口说出两个字:“米芾!”他抬头打量了年轻人一番,问道:“你从哪儿来?这些东西是从哪儿来的?”

  年轻人说他从哈尔滨来,东西是家传的。他还说因为自己考上大学缺少费用,才拿出来卖的。

  杨老毫不犹豫地对工作人员说:“照价收下!”他还叮嘱年轻人,如果还有,可再拿来。年轻人连连点头,接过钱后,匆匆忙忙地走了。

  年轻人走后,杨仁恺立即着手整理,他越看越兴奋,忙叫工作人员请来文物界权威人士张珩。经过—番仔细拼接,米芾的草书卷《苕溪诗帖》出现在他们的眼前!这可是一件国宝啊,它从故宫流落民间后,便一直杳无音信。现在,原件竟奇迹般出现了!

  美中不足的是,全卷中有8个字或残或缺。与此同时,从那包袱中的残片拼接出来的作品还有30多件,包括宋代苏轼的《题李公麟三马图跋》、陈珀的《自书诗》等名迹。

  《苕溪诗帖》流落东北

  辛亥革命后,溥仪把故宫中的文物一个劲儿地往外捣腾。他被赶出故宫时,又带走了一批,《苕溪诗帖》就是这次从故宫流失出去的。

  溥仪当上伪满洲国的皇帝后,将《苕溪诗帖》与众多的国宝级文物一同置于伪满洲国伪皇宫的小白楼内。伪满政权面临覆灭,看守小白楼的士兵乘机将溥仪来不及带走的大批古代珍玩豪抢—空。《苕溪诗帖》亦难逃厄运:原来明代书法家李东阳所篆引首“米南宫陆翰”五字被撕去,不知下落。更加使人痛心的是,书心第三首律诗第四行下边被撕毁一大块,残缺“知穹岂念通”句的“岂念”二字,“病觉养心动”句下残三字,“青冥不厌鸿”句缺“冥不厌”三字,“载酒过江东”句前缺“载酒”两字,总共残缺10字。

  国宝颠沛流离路

  那么,《苕溪诗帖》又是怎么到了那个年轻人手里的呢?这又得从“西安事变”张学良被扣后说起。

  张学良有一个副官叫官非其,西安事变后,官非其见大势已去,就悄悄地回到老家东北,他不敢直接回老家,就在本溪一所中学里当教员。抗战结束后,才动了回哈尔滨看妻儿的念头,和他同行的,还有教师涂时安。途经长春时,两人找了个旅馆住下来,官非其邀涂时安出去转转,途经一旧货市场,突然间,官非其指着一个地摊上的两堆碎纸片不住声地叫好,又上前蹲在地上和摊主嘀咕了好一阵,最后竟用20块大洋,连包袱带碎片全部买了下来,兴冲冲地回到旅店。

  到了晚上,涂时安问那些碎片到底有什么用。官非其告诉他,这些全是皇宫里的字画,如果拼接出来,再请能工巧匠重新装裱一番,恢复原件,件件都是珍品,到那个时候,哪一件不值万儿八千的。这一番话说得涂时安嘴张得老半天也合不上,惊讶之余又暗生杀心。此后,两人一起赶火车回哈尔滨,在火车上,趁夜深人静之际,涂时安把官非其骗到车门旁,乘其不备,将其猛推下车。官非其当即毙命。

  涂时安独自一人回到哈尔滨过完年,又回到本溪,就跟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官非其的妻子等不到丈夫回来,便一张状纸将涂时安告到了官府。

  幸运的是,当时那位正准备挂冠而去的国民党市长还算是个好人,他把这件案子断了个明明白白后才离去。涂时安被判处死刑,那两包东西则判给了官非其的妻子。

  对于追回的那两包纸片的价值,官非其的妻子一无所知。但她知道,为了这两包碎纸片能出人命,想必是值钱的宝贝,于是便珍藏起来秘不示人。       解放后她的儿子官保考上大学,因手头拮据,她才把这两个包袱翻出来,向儿子讲述了来龙去脉,郑重地交到他的手里,并叮嘱说,这就是他读书的费用,要卖1000元,少了绝对不行。

  官保并不相信这些破纸片那么值钱,可母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出门去了。他在哈尔滨和沈阳都碰了不少钉子,而且还受到人们的嘲笑。最后,他带着孤注一掷的决心,拎着包袱来到北京。这一回他很幸运,遇到了慧眼识宝的杨仁恺,既解决了他缺钱读书的困境,更重要的是,一批国宝级的文物逃过毁灭的厄运,得以重见天日。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