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的画作与画论

      历史文献所载的顾恺之的画作有隋朝官本《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恒玄像》、《列仙图》,著录于《梁太清目》;《宣和画谱》著录有《夏禹治水图》、《春龙出蛰图》等9件。其中传世的《女史箴图》卷,传为早期摹本,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另传顾之《洛神赋图》卷,乃宋人所摹。其画论则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

      宋摹《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目前有四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

      其中辽宁博物馆藏本为绢本,纵26.3厘米,横641.6厘米。设色绘曹植《洛神赋》文意,卷中人物、山水、树石、龙马等,一应俱全,刻画细致。人物用笔古拙,山石空勾无皴,画风高古,上接魏晋。依画面内容,又将《洛神赋》全文以小楷书分二十二段录于其上。画卷起首处本残,为后人所补。

      画心无作者款印,清初梁清标旧题签称此卷为“顾长康洛神图王子敬书”,将此卷与传为顾恺之的其他洛神图相比较,经近人研究认为此卷或为北宋人所摹,文字亦为宋人所书。此卷前有乾隆引首,后有清王铎及曹文埴跋。曾经明汪砢玉《珊瑚网》、詹景凤《玄览编》、清吴其贞《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石渠宝笈》等书著录。最早为南宋内府收藏,明代入项元汴手,清初经梁清标入清内府。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之后,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其携出清宫,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其后辗转入藏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斫琴图》是另一宋代摹本之一。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显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故事背景,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因此很可能是脱离文字的故事性而强调人物的各自特征。此画在人物的神态表现上是颇为传神的。如右上角的一文士独坐于一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其目光下注却又不驻于何物,整个脸部呈全神贯注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此态可谓传神矣。

      《列女仁智图》绢本,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内容系描绘《古列女传》卷三《仁智传》部分。今传本只有10段,大约系南宋人所摹。此卷线条刚劲,似与文献所载顾恺之画“如春蚕吐丝”不合。

      顾恺之的画论由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录而保存了3篇,即《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其中心组成部分有:传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传神”即重视精神状态的表达。他认为“手挥五弦”尽管很细致和难于掌握,但比之“目送飞鸿”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的表达却要容易。在画论中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概念,其目的是达到形神兼备。“迁想”是画家观察对象体验生活中的揣摩、体会,以至构思,即想象思维的过程。“妙得”就是巧妙地把握对象内在的本质。“迁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和作者与表现对象及读者相互间思想的交融。这些论点实为谢赫六法论的先驱。对后来的中国画创作和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恺之的《论画》一文,像他另外两篇关于绘画艺术的文字一样,都因相传错脱,不易通读,只能揣其大意。其中谈到前人所画的: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夏殷与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竹林七贤等作品,都是评论这些画中人物形象和神情表现的优劣。而全篇最前段,特别谈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指出理解对象的深入的程度以人物画要求最高,对于山水画也很重要。

      《魏晋胜流画赞》一向被标作为顾恺之的文章,此篇讲临摹的方法,以及选绢,着色,布局,画山、画人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保存了一些作画的经验。他又一著作《画云台山记》,是一篇有历史价值的文章。文字中有很多错乱,但大致可以看出是描述一幅分为三段的云台山图。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