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国画必须会赏董其昌
2015-01-20 14:24:32 来源:信息时报 已浏览次
8月1日至10月31日,“天机妙化——院藏董其昌书画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这是一位在中国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书画家,他的画论与书风,不仅在明末到清初影响巨大,甚至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书画界。
董其昌是一位明代书画家,擅画山水,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气韵深厚;书法清淡闲适,自成一家,开创了松江画派,名重当时,并成为明末清初书画界主流风格。
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陈志云介绍,艺博院历年来共收藏董其昌书画作品超过70多件,藏量在广东地区数一数二,这次是艺博院成立以来首次进行董其昌书画专展,过半数藏品将与观众见面。这些藏品以手卷与册页为主,其中许多来自社会捐赠,如容庚先生,便曾向艺博院捐赠过多件董其昌书画真迹。
学古而不泥古,书法影响当代
明末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思想大解放的时期,禅宗盛行、提倡个性解放的泰州学派影响广泛,文学上有公安派提倡性灵说、李贽提倡童心说……在那样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文化背景下,董其昌的创作也同样体现了类似的精神实质。
董其昌的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非泥古不化,相反,他很强调个性的解放。广州艺术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翁泽文副研究馆员告诉我们,董其昌很年轻时就想摆脱当时流行的吴门书风的影响,最初从学习唐人书法入手,临摹研习颜真卿、怀素等人的书风,后来又上溯二王。
在董其昌的一生中,临摹过大量前人作品,在这次展览中就可以看到不少。这难免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解,觉得他是摹古一派的,其实他是学古而不泥古,讲求神似而非形似。他的临摹,其实正是一种再创作,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此次展览的标题“天机妙化”,正来自人们对董其昌山水画的评价——天机溢发。
在当代,董其昌书法也依然影响深远。上世纪90年代,“新古典主义”书法思潮出现在当代书坛之上,一批中青年书法家主动向传统回归,重新认识中国书画史上优秀的书法家,从他们身上汲取特点,这其中董其昌书法也是“新古典主义”书风重要源泉之一。到今天,新古典主义仍然是书坛上比较强劲的一种流派。
如何欣赏董其昌的书法
董其昌的追随者甚多,甚至连傅山、朱耷这样个性强烈的书画家,早年也曾学过董其昌的书法。进入清代,康熙皇帝更是董其昌书法的“重度粉丝”,以至于董书成了当时的“流行书风”,长盛不衰。这肯定不光是因为董其昌显赫的政治地位,而是因为他独到的艺术风格。
“概括来说,董其昌的书法特点是用笔轻淡、结体内敛、章法虚空。”翁泽文告诉我们,董其昌用笔非常轻淡,几乎是用笔锋来书写,不重按,用墨也比较淡,这体现了董其昌对“平淡天真”的美学追求。
在这次展览中,有一件董其昌临唐宋诸家书的手卷,其中临怀素的部分特别明显。翁泽文说:“怀素的书法特点,线条虽然也很细,但是很有力度,可是董其昌的临本就不是这样,他不追求力量,用笔变化与怀素还是有区别的。”
结体方面,董其昌受米芾与苏轼的影响比较大。翁泽文说:“苏轼的字型在最后是往里收的,不是常规上小下大那样讲究稳定和力量感,而是讲究一种趣味和韵味。这对董其昌书法的结构影响很大。”
章法方面,董其昌书法也很有特点。翁泽文介绍说:“我们以前也展示过不少明末清初的书法作品,基本的章法特点是行距宽疏,但是字距比较密。董其昌的作品就不同了,他行距也宽,字距也宽,有人说,从量化的角度,把他整张作品点划的面积总和加起来跟空白面积相比,悬殊是非常大的。这在前人作品中也比较少见,如此虚空,表现出的正是一种空灵的艺术趣味。”
董其昌画论对后世的影响比其艺术实践还要大
应该说,董其昌的画论对后世的影响,比他的艺术实践还要更大。“南北宗论”就是他提出来的。
禅宗分南北,北宗尚渐修,南宗倡顿悟,董其昌把这种分野套用在绘画史上,把绘画史上的作品也分成南北二宗,一般来说,院体画那样注重功夫的,被他归入“渐修”派,而带有书卷气的、天然趣味的文人画,就归入“顿悟”,归入南宗。
他用这套自出机杼的画论总结山水画史,对唐、五代、宋、元诸家均有评述,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进而标榜士气,提高文人画的地位,但同时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
“南北宗论”一出,向下影响到绘画主流的发展,向上影响到对画史的把握,在当时反映了一般士人的审美意识,尔后又左右了一般士人的审美心理,直到今日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清代许多人赞同并从各个角度补充了这一观点,到了近现代,艺术理论家们又从哲学观念、社会政治条件、时代文化思潮等角度探寻着“南北宗论”的内在依据。
董其昌自己本人是偏向南宗的。无论在绘画还是书法上,从他所学习的对象和他自己的作品来看,这一点都很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董其昌就不讲“渐修”。翁泽文介绍说,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就出自董其昌。他对前人的临摹揣习,本身就是“渐修”的过程。
“南北宗论”的两分对立,也使许多人持批评和否定的意见。陈志云说,明末画坛受南宋院画影响比较大,“北宗”风格比较明显,所以董其昌的理论与实践,是对当时画风的叛逆。但我们看清末画家溥儒的作品,是用院画的北宗绘画技巧来画出高雅的文人气息来,又是对董其昌的一种反叛。“所以我们看一个艺术家、一件作品的情趣高雅与否,和所使用的技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键是艺术家的个人修养与艺术表现能力。”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