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擘窠大字”兴起论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书法理论家费瀛(生卒不详)有《大书长语》存世,其中从正心、识字、师授、心语、通变、结构、真态、神气、乘兴、贵熟、署书、堂匾、绰楔、鉴定、镌漆、原古、客问、纸说、笔说、墨说、砚说等二十一个方面对大字进行详细论述。费瀛不仅是历代大书的总结者,而且还是后代大书的首倡者。然而,费瀛所期望的大书的繁荣并没有在他的有生之年亲眼目睹,正所谓“夫以篆、隶、小楷著名,代有其人,鲜克工署书者”。欣慰的是,费瀛谢世后不久,历史进入清代(1636——1912年),“擘窠大字”真如费瀛所望,繁荣发展起来。

      清代“擘窠大字”的兴起有诸多原因,其中包括匾额楹联兴盛、碑学兴起等多个方面。

      清代皇家匾额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形制之丰富达到历史高潮。清代士宦乡绅商贾悬挂匾额之风气历代所无法比拟。清代文人墨客挥毫泼墨遗存匾额之状至今可观。匾额题字,非大字不能善其事,非大字不能状其势。显然,“擘窠大字”兴起顺应了匾额题字之需。

      与清代题匾之风相匹配的是楹联的兴盛。南怀瑾在《诗的人生》中指出:“中国文化,在文学的境界上,有一个演变发展的程序,大体的情形,是所谓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朝,我认为是对联。”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详细记述了当时的楹联兴盛之状。《楹联丛话》记述曰:“楹帖肇自宋、元,于斯为盛。”当时是,“圣学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庙宇之间,各有御联悬挂。恭值翠华临莅,辄荷宸题;宠锡臣工,屡承吉语。天章稠叠,不啻云烂星敶。海内翕然向风,亦莫不缉颂剬诗,和声鸣盛。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时者”。楹联兴盛带动大字楹联书法创作。《清稗类钞》艺术类就记载了翟草田用大字书写楹联的事迹,曰:某年,客金陵,李仙李殿撰之孙往访,乞书家祠联额,字高五尺余,联字亦二尺,挥汗立就,气如龙虎。关于这方面的资料,还有很多,具体可见梁章钜《楹联丛话》。

      清代“擘窠大字”兴起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碑学的产生。提到碑学,不能不提到阮元。阮元曰:“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善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又说:“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 在阮元看来,南派之帖派书风不适合碑榜之形制的,阮元举例曰:

      王献之特精行楷,不习篆、隶,谢安欲献之书太极殿榜,而献之斥韦仲将事以拒之,此自藏其短也。夫魏之君臣失礼者,在凳悬仲将耳。若使殿榜未悬,陈之广厦细旃之上,敕文臣大书之,何不重礼之有?岂君上殿廷,不及竹扇笼鹅耶?

      钱泳作为阮元知音,非常赞同阮元的碑学观点,他进一步阐述曰:

      碑榜之书,与翰牍之事,是两条路,本不相紊也。董思翁云:“余以《黄庭》、《乐毅》真书放大,为人作榜署书,每悬看,辄不佳。”思翁不知碑、帖是两条路,而以翰牍为碑榜者,那得佳乎?……总之,长笺短幅,挥洒自如,非行书草书不足以尽其妙;大书深刻,端庄得体,非隶书真书不足以擅其长也。

      康有为作为碑学理论的总结者,赞同阮元、钱泳的碑榜大字思想,曰:“自元、明来,精榜书者殊鲜,以碑学不兴也。”

      当然,清代“擘窠大字”还有其他方面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