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中国画要以气韵为第一
2015-01-15 13:30:3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已浏览次
小王,你好!你来信问我怎样欣赏中国画。我仅就我所懂的同你交流。
我认为,看一幅画,要看它生不生“气”。画家的绘画技巧到后来都差不多,但能得“气”的人,无几。中国画,以气韵为第一要义。
如果我们承认画有供人把玩欣赏的一面,不妨拿画和人做个比较。一个人,不论外表高大还是娇小,只要他(她)内秀,他(她)就美,就有一种隽永的魅力,就能不自觉地吸引人的目光。这恐怕就是一股文静气的作用吧。
绘画有繁简。还是拿人物打比方吧,绘画的好坏,不在画面的华丽繁密。就好比一个女人外表漂亮,又有秀逸清雅之气,皮肤白白净净,她穿的越多就越掩其美,衣服越精致也就越掩其真。除了显其豪华、互争芬芳外,别无作用。但随便披挂一件粗旧之衣,反而美得很。当年那些农村题材的电影中,女演员们虽然穿着旧式的破旧衣服,但因为气质高雅内秀,仍然难掩其美。《牧马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的丛珊、沈丹萍都给人带来这种感觉。这种美,美得清新、质朴。正所谓大朴不雕也。作画就要找这种美。
记得有位大评论家说过,“画要静,诗要孤,文要鸣。”我深以为然。道家说,“静”就是万物生长中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人静,也能生气息,生真气。这就是一种境界。所以元代画家王蒙的技巧再全面多样,也高不过倪瓒的那么几笔。倪瓒终其一生,只用一种技巧,而且还只画一水两坡三四树,但他的画却被文人雅士争相收藏。这就是因为他的画,画出了高逸之气。
不过,得“气”不易。像黄宾虹、傅抱石等,早年都是搞美术理论的,画起画来比画家好。因为,若想真正懂得中国文人画,读书很重要。倪瓒饱读诗书,家中有一座三层藏书楼,他长年浸淫于此,养得高逸脱俗气。只有这样,他们的境界才会更高,修养更全面。而只重技巧的人,眼光在脚尖。
当然,画画也需要技巧,不是完全不要。若是谈技巧,有种说法是“思想要全面,学技要专精”。有专家研究发现,实际上,齐白石、黄宾虹、八大山人、倪瓒等,最后就专攻几种技巧。这种人,越老画得越好,越老“刀法”越精。有人说,三四十岁的人学技巧最容易成功;而要学“精”,那只有越老越妙了。清“四王”不是一生都在学技巧吗?到头来,他们的画仍了无“生气”,成了技巧的堆砌。
境界很重要,靠修为而来。八大山人名满神州,而石涛名不过扬州,就是因为八大山人简笔而重境界,其画有着放逸之气。大道至简,直接有力。齐白石之所以是大师,也是因为他的画中有清秀气。正所谓,得“气”者得天下,大文人有文气,大英雄有英雄气。气韵,正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前面提到的“画要静,诗要孤,文要鸣”,我也想打个比方:“文要似勇士,诗要像大侠,画要似深闺。”文要似刀,要勇气、要呐喊,才能唤起时代的共鸣;诗要有孤傲之气,才能鹤立鸡群;画要似大家闺秀,要有深闺端丽之气,那样才美。
拉杂浅谈,聊作一文,望你见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