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吴镇《洞庭渔隐图》赏析
2014-11-30 18:16:52 来源:藏瓷网 已浏览次

吴镇:《洞庭渔隐图》
吴镇(1280-1354)元代四大画家之一。字仲圭,号梅花道人,自题其墓为“梅花和尚之塔”。嘉兴(今属浙江)人。隐居乡里,无意仕途,又不从俗卖画,故不得不辗转杭州等地卖卜为生。“元四家”中居然有两人(黄公望)卖卜为生,亦时势使然。元代汉人地位卑贱,任人摆布,故常算卜以测未来吉凶。他诗、书俱佳,精通儒、道、佛学,人称其画“有山僧道人气”。他与著名画家盛懋比邻,盛的画求者甚众,而吴镇门庭冷落 ,妻笑话他,他傲然言:“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来果如其言。
元以前的画,多用绢作画本,线条较实,较湿。元人渐以纸作画本,笔中蓄墨水较少,所谓“干笔皴擦”,线条便显得较毛,较松,若有若无,笔墨的表现力更为丰富。但是在“元四家”中,似乎吴镇更偏好用实笔,湿笔,他的山水画绝大多数用绢作画本,而且好用秃笔中锋,勾皴的线条凝重厚实,而湿墨形成的水晕苍润,确也更适合表达他所喜欢画的“渔隐”题材。
《洞庭渔隐图》为纸本,纵146﹒4厘米,横58﹒6厘米,水墨。构图类似倪瓒的“三段式”:下面坡岸以干笔画三株树,两株松树高大挺直,一株柏树侧其后,藤蔓缠身;中间是湖水,一小舟载渔夫荡其中;上面是远山的坡岸、汀渚。山上木叶茂盛,水边水草苇叶丛生,向两边披拂,这在前人画中似不多见。浓墨湿笔点叶,点苔,彰显草木的旺盛,生机勃勃。坡上的矾头,以及坡石的湿笔长披麻皴,显示了他师法巨然的渊源,加上水草的弧曲,与树干的挺直刚柔相济,干湿对应。小舟置于画面的右边,略侧,与水岸的横平,形成小侧角,而这对破除水线及树干造成的横平竖直的视觉极为有益。
图上原题:“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名。”诗意清新,坦言其志。元四家中唯有他家境清贫而又甘隐林下,性情孤傲,不为势曲。题款以草书书就,这在历来的山水画中可谓独树一帜。山水画自宋入元,由写实渐趋写意,但题字的书体大多为正楷、行楷,连杨维桢那样的行草也绝少,而纯以草书题画,似乎仅有吴镇。我初接触时也颇觉新奇,草书的飞动,似乎与山水画线条的沉稳相悖,不协调,但仔细思量,明白其实不必拘于书体,而须观察其书与画的用笔的异、同。吴镇的画以雄强的秃笔中锋勾、皴、点,线条凝重爽利,顿挫极富节律。而他的书法亦然,纯正的中锋,提按顿挫,法度森严,与画笔极相吻合。其草书貌似跳动,其实用笔很沉着。我曾将王羲之的草书比作“太极拳”,一招一式,慢条斯理却又极具章法,绝不潦草。而且吴镇题款的位置在画中往往居中,显示其无比的自信和匠心独运。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