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对画龙的独特看法
2014-09-23 15:47:13 作者:顾云卿 来源:新民晚报 已浏览次
壬辰肖龙,大街小巷龙腾不息、龙舞不止,各地还举行画龙比赛,呈现百龙千姿之状。十二生肖唯“龙”世间所无。既然无人见过“龙”,怎么来表现它呢?人们不得不驰骋想象,依据整个社会认知和生活实践感悟,信手涂鸦。龙有角还是无角?有足还是无足?有麟还是无麟?有翼还是无翼?有爪还是无爪?青色还是黄色?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即使是民俗专家、学术权威,至今仍在唇枪舌剑,争鸣不已。真正要繁荣“龙画”,在实践的基础上,一定会有相应理论产生,那就是五代南唐时画龙高手董羽的《画龙辑议》。
《六如居士画谱》据说是明代唐伯虎汇辑的一本画谱,其卷三首次收录了《画龙辑议》。他首次提出“三停九似”之说。“三停”是结构学和相面术上的术语,即三个段落或三个部分,“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三停也”。“九似”则是“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董羽用修辞上“明喻”手法,即A像B,借世间确有其物的特点,移放到世间所无之物身上,使之具象。这“三停九似”确实是一大发明创造,不仅对此前的所有龙画,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和归纳,也对此后的龙画创作给了力!
后来,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将“三停”改为“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而将“九似”中四个部位改作“头似驼,眼似鬼,腹似蜃,耳似牛”,新添了“项似蛇,掌似虎,爪似鹰”,而去掉了“须、足、嘴”的特征,只保留了“鳞、角”两种,使得龙画的理论更加规范和全面。
龙画最早是实用美术,到了东汉才走向艺术化。三国东吴有个画家曹不兴,为讨好孙权家族,画了幅“青溪见赤龙出水”图,图上标明送给当时只有3岁的孙权之孙孙皓。名画家陆探微在秘府中见到此画,尝试将它放置水上,“应时蓄水成雾,累日滂霈”,还真像一条真龙呢!这段轶事,一说明当时阿谀奉承之风已盛,二也说明龙画技法在当年已日臻完善。
唐开元中,关辅大旱,京师缺雨尤甚,少府监冯绍正提早在某殿西壁画一素龙,然后再令四壁各画一龙,“奇状蜿蜒,如欲振跃,绘事未半,若风云随笔而生”。皇帝与众官“于壁下观之,鳞甲皆湿。设色未终,有白气若帘庑间出,入于池中,波涌涛汹,雷电随起……不终日而甘露遍于畿内”!“画龙致雨”成了统治者乐此不疲的惠民神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