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聿光《白洋晚眺图》讲述故国之痛

画面内容所欲描绘的,也是家乡绍兴陶堰白塔洋的湖光山色。当年张聿光与表叔陶冶公相遇于金陵,两人共游燕子矶,触景而生思乡之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聿光《白洋晚眺图》

      夕阳西下,天空已然泛黄,葱茏的樟树下,几人或坐或立,向着白塔洋畔的普照寺方向,怔怔发呆。

      张聿光先生的这幅画,初看平淡,深究下去,背后所承载的,却是画家本人一段颠沛流离的苦痛经历。

      始于金陵,成于渝州。

      张聿光先生本是浙江绍兴人,但在完成这幅画时,已然客居重庆。画面内容所欲描绘的,也是家乡绍兴陶堰白塔洋的湖光山色。当年张聿光与表叔陶冶公相遇于金陵,两人共游燕子矶,触景而生思乡之情。于是,便有了这幅画创作的开端。却没想成,张聿光在金陵还没完成此画,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沪宁两地势必也难逃相继沦陷的厄运。仓皇之下,张聿光只能逃往四川。而后在蜀地与表叔重逢,山河破碎,剩水残山,家国之痛在故人之间更尤深切。

      画面平静,却是深邃。平静的山、平静的水、平静的建筑,以及看似平静的三个人物。

      三个人物,将观者的视线自然而然地引向了远方——夕照之下辉映庙阁的景致。这些景色,无疑是平静而令人陶醉的画面。而在“仓皇入蜀”的情形下,这些画面,却无疑是添入了更多复杂的情怀于其中。夕阳美景,在这样的情形下,也更像是对国势衰败的一种写照。三个人物的表情我们无法看到,但那种无从捉摸的情绪,是否也藏着一份对家国未来的忧思呢。

      张聿光:(1885—1968)字鹤苍头,别号冶欧斋主。浙江绍兴人。民国美术界的风云人物,与刘海粟共创上海美专。建国后为第一届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作品取材宽广,能融中西画法,饶有天趣而风格独立。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