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笔墨技艺创新到水墨画种优化

      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林风眠先生曾说:“真正的艺术家犹如美丽的蝴蝶,初期只是一条蠕动的小毛虫。要飞,它必须先为自己编织一只茧,把自己束缚在里面,又必须在蛹体内来一次大变革,以重新组合体内的结构,完成蜕变。最后也是很重要的,它必须有能力破茧而出,这才能成为自由飞翔,多姿多彩的花蝴蝶……”林风眠自已就是历经了这种艰难痛苦的蜕变历程,最终破茧而出,将拥有千余年历史的中国绘画带进了一个新的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家尹毅也是沿着林风眠所走的这条艺术家成功之路,走过了从蜕变到飞翔的艺术历程。他从上世纪80年代研究中国画技法、材质且自建“土作坊”,到而今主持中国官方的书画科研项目,其绘画创作研究室与拥有多国先进仪器的书画材料实验室相邻,他一边从事中国画笔墨技艺和画种优化研究,一边针对不同题材系列勤奋创作,在科研中蜕变,在创作中飞翔, 破茧而出的尹毅作品确实多姿多彩!

      2001年,刘国松先生曾向我推荐当时正旅居德国的中国画家尹毅,说其作品有特色,而且热心现代水墨艺术研究,希望我能与尹毅有所交流、有所合作。我与尹毅在波恩第一次见面,便围绕着东西方绘画的一些学术问题进行了交谈,言谈话语之间我感觉到尹毅确有真才实学,他尤其对中国画应如何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作了较全面的研究,不仅有圈内外的周密观察与独立思考,而且有自我创作实践的切身体验与探索经验。特别是看了尹毅的《水上乐章》《野性的呼唤》《生命的呼唤》等独特艺术效果的作品后,让我感到了震惊。过去我一直认为西方写实油画尤其擅长描绘物品的质感,多色细功的中国工笔画也能在一定程度表现出所绘物品的质感,而水墨画却难以表现所绘物品的真实质感。因为水墨材质与文人画之传统理念既让水墨画拥有了书写性、趣味性的艺术品质及特点,又在某些方面限制了这一画种的全面发展,甚至弱化了这一画种对质感之美的追求。但是面对尹毅这些颇具质感之美的水墨作品,不得不让我改变了水墨画欠缺质感之美的老印象。而且当时我们几位艺术史研究者和艺术家还有一个共同感受,尹毅的作品不仅拓展了水墨语言的表现力,而且给水墨画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欣赏尹毅的作品既要远观又要近看,而且需要反复品味,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其作品整体之完美与画面局部之微妙,并在其特殊笔墨效果的细微之处感受到更多精彩。

      我在亚洲艺术史研究中尤其侧重于中国的绘画艺术史,特别是20世纪中国水墨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历史。高剑父、张大千、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吴冠中、刘国松、周韶华等人,创作出了不同艺术追求、不同风格式样的水墨佳作,既为水墨画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又对水墨画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推进与变革,并在近现代中国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历史条件对刘国松的厚爱,使他率先将中国现代水墨艺术推向了国际画坛,所以我这位关注国际画坛的美术史研究者则由此开始关注中国的现代水墨艺术。我曾与刘国松、吴冠中、楚戈、周韶华,陈文溪,方召悋等老一代现代水墨画家有着直接的学术业务交往,在喜爱他们的艺术创作之同时也对他们有了一定的研究。自从了解了尹毅的作品及艺术观念后,使我更加相信中国水墨画的生命活力,因此我当时就与尹毅商定,从各自的文化视觉与审美观念分别观察、共同学术梳理中国的现代水墨艺术。一年后,我与尹毅合著的学术专著《裂变·蜕变一一中国现代水累艺术》中慕尼黑全球出版社以英文中文两种文字出版了。该专著创作篇中编入了吴冠中、周韶华、杜大十岂、田黎明、尹毅、刘进安、仇德树、钟孺干、杨刚、段秀苍、刘牧、王彦萍、海日汗等16位现代水墨画家的作品及义字介绍,我并针对每位画家及作品分别进行了品评。尹毅承担了此专著的立说篇,发表论文《水墨艺术裂变说》,从文化基因、文化属性的角度剖析了中国水墨画的演变、裂变现象,以及水墨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该专著在德国出版发行的目的是:希望德国以及欧洲各国的画家和美术史学者能刮目相看中国的现代水墨艺术。该专著曾受到吴冠中、刘国松、周韶华等现代水墨画家的支持与好评,并在台湾、香港以及内地的一些省市传播,均产牛了很好的反响。2003年春,入编该书的部分画家并组织在一起,赴台湾国父纪念馆举办了“中国大陆现代水墨画展”暨“为现代水墨艺术立说学术研讨会”。

      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偏爱梅、兰、竹、菊、松、石、山水等绘画题材,而且擅于在画面中注入某种文化内涵与某些精神寄托,也因此诞生了一些经典的水墨画名作。但是水墨画在漫长的封建文化语境中,受艺术视野和审美观念以及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在绘画语言的多样化与笔墨技艺的表现力等方面必然受到局限。而当代中国水墨画坛虽然拥有极强的创作势力与成果,但由于其艺术群体存在很大比例的仿造者(传统水墨群体中仿祖辈先师作品者颇多,现代水墨群体中仿西方现代艺术者也不少),我们这些来自西方的中国美术研究者在关注中国当代水墨画坛时,尤其注重那些原创艺术家,尹毅则是其中一员。我之所以特别关注并研究尹毅,是因其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而且具有学术的深度和技艺的难度。他之所以能取得而今的丰硕艺术成果,是因为他一直在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十年前,我针对尹毅另辟蹊径的现代水墨写实类作品,为他写了文字评论: “尹毅是一位学者型画家,他坚信现代水墨艺术不应全部是抽象形态,它必须有抽象和具象的双翼,

      才能大展宏图。因而他将创作立足于现代水墨中的具象领域,并将某些水墨新技法发挥到极致,伸展出了现代水墨具象之翼的一极。”2012年11月,我应邀赴中国长沙参加了“书

      画认知与管理专家会”并参观了主办方为配合这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的周韶华、于志学、尹毅三人作品联展。我发现尹毅的作品系列越来越多样化了,水中石系列、雪域系列、山野系列、植被系列、湖畔系列、草原系列、梅雀系列、云雾系列、塔松系列……每一个系列作品都有独到的绘画技法之探索和艺术语言之创新。当时我还读了尹毅新发表的论文《关于中国画艺术的“须知”与“须思” 》,将其创作与理论相对照使我感到,尹毅的水墨艺术变革之路已从笔墨技艺创新的层面升华到水墨画种优化的层面。近几年来,尹毅主持了中国官方科研项目“中国画新材质新技法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触及到各类绘画颜料的成分、特性、品质以及应用、技法、效果等问题。在这些研究中尹毅尤其关注的是绘画材料品质与绘画技艺效果,以及所共同形成的水墨画艺术语言“音质”“音色”问题、表现力问题。由此可见,为了丰富水墨画的艺术语言,增强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力,提升水墨画种的整体品质,尹毅在水墨画的科研领域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同时,尹毅也为了使自己的创作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完美,在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中从事更高的追求,他近几年没有将其精力全部锁定在一件件水墨画作品创作上,而是绕行丁水墨画科研领域,从其材质、技法,品质、效果切入研究,并兼顾写实、写意、抽象多方位探索,这正是尹毅年过半百之后让其艺术再次蜕变、更高飞翔的独特道路。

      如果能全面研究尹毅的艺术道路,仔细观察尹毅的各系列作品,特别是面对他长期封闭最近才开始面世的新笔墨作品,就会对他及其作品产生新的认识。尹毅的绘画艺术与传统水墨艺术之材质、精神密切关联,而与历代画家已有风格式样却保持着一定距离,同时也对西方绘画艺术形态及思潮观念既有所借鉴又保持一定距离,他在追寻国际化视野下个性化的、多样化的新水墨世界。尹毅是正当代水墨画坛厚积薄发的一位当代艺术家,也是中国水墨艺术的一位传承者、开拓者。

      我希望中国画家尹毅及其具有东方神秘感的作品在世界各地拥有更多的欣赏者。 (责任编辑:武文龙)

      ”欣赏尹毅的作品既要远观又要近看,而且需要反复品味,

      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其作品整体之完美与画面局部之微妙,

      并在其特殊笔墨效果的细微之处感受到更多精彩。”

      ——邬苏拉·托依卡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